教區執事黃君右與胡允信7.29領鐸職
我們要進入上主的聖殿 黃君右
不少教友問我,修士(隨即改叫執事),做了執事,現在很忙嗎?生活開心嗎?
不管是身處哪一個境況裡,生活總有不少挑戰。我可能不知天高地厚,從前遇上各種困難,也會有洩氣時候,不過心神平伏了,會尋找方法撐過去。今天,挑戰不會因為自己是個執事而消失,不過,七年的修院培育,讓我多了一份信心,在各種各樣的挑戰中,我更加須要祈禱, 從中,去體會天主的旨意,期待祂的安慰。
懷著這份信賴去生活,我快樂。
執事職務就是服務。為了準備在彌撒中分享,即使每次要花上半天去默想、看書、寫摘要,因著服務聖言,我快樂;聽教友分享生命種種、外送聖體探望教友、和教友慕道者一同學習,甚或在彌撒中祝福小朋友, 因著與人相遇,在相互的觸碰中感悟天主的臨在,我更快樂。
感謝伍執事、關執事的安排,讓我有機會跟囚友接觸,認識他們,分享信仰。在一個沒有自由的地方,自由地分享信仰,是一個很特別經驗。囚友中有很渴望對天主有更深入認識的,當然亦有未信而有興趣前來認識的。他們的靈性分享、與天主觸碰的獨特體會,或是在尋找中的獨特體會,多少時候也叫我動容。與其說我探訪他們,倒不如說,他們的經驗在提醒我,鼓勵我要怎樣珍惜天主白白賜予的恩寵。
感謝本堂神父和兄弟姊妹的信任,我可以跟大家一起分享天主聖言,主持講座,一起研習不同的信仰主題。每次準備專題,在搜尋、整理和編排資料時,因著新的發現和體會、參加者的交流和回饋,我喜悅。教友的提問和建議, 讓我體會到他們對信仰的熱情、對教會的期望。的確,教會是大家庭,梵二亦邀請我們一起重新反省信友的責任和投身。與教友在服務和學習中,體會彼此的熱情,這是何其美妙的事。
當然,團體生活,當中沒有困難,是天方夜譚,是自欺欺人。初到堂區學習行走,我的確曾一度害怕。聖堂位處高地,我怕高不可攀,擔心有一天因腳步不穩,會從聖堂門口滾下樓梯摔死。不過天主從不會叫人失望。在困難中,感謝神長和教友的鼓勵、信任和體諒。他們的誠意,堅固了我,讓我有力,去戰戰兢兢,繼續前行。今天,因著天主的慈愛,和兄弟姊妹的關愛支持,我不怕。
「我喜歡, 因為有人向我說:我們要進入上主的聖殿 !」(詠一二二1)有你們同攀上聖殿,真好。
願天主永受讚美。
為他人而活 胡允信
廿年前,我開始了快樂的中學生活。我所讀的中學有可能是全港最自由的中學:學生沒有手冊,沒有記大過或小過的系統, 功課極少。還記得學校的神父和老師,時常提醒我們,要成為「Men for others」:一些為他人而活的人。
廿年後的今天: 中學同學聚會,為母校的師弟籌款,與十多名同學重遇,當中亦談及當年同級同學的近況。他們每人的職業,加上自己的召叫,足以令自己不禁讚嘆母校神父們的智慧。
其中一人,全職投身從事海洋生態保育的工作。另外一人, 雖取了律師資格,卻選擇在非政府組織工作,幫助難民。還有一人,拿了音樂博士後成為一名作曲家,其作品在本港及海外均有發表及演出。
功利一點來說,他們所做的行業都不是傳統所謂「賺錢」的行業。為何他們會這樣做?為何我自己會回應聖召?這不都是與主流香港的價值觀相違背嗎?
可能這正是源於中學的培訓。香港很多的學校,著重的是一種卓越。這可能是成績上的卓越:要求學生在公開試表現優異;也可能是課外活動上的卓越:要求學生在體育或音樂上拿獎項,為校爭光。然而,母校所著重的,卻是一種另類的卓越。這種另類的卓越就是要每一名學生成為Man for others:一個願意為他人的緣故,而犠牲自身利益的人。
回想自己從小到大,夢想都是要成為一名醫生。但一天在學校輔彌撒後,一名神父邀請我與他共晉早餐,神父問我將來想做甚麼,我跟他說我想做醫生,因為能夠幫人。但神父說,不一定要做醫生才能幫人。當時,年少的我不懂如何回應他,但就是他這一個提醒,我的想法開始改變了。母校從來沒有給學生任何壓力, 也不會要求學生選所謂的「神科」, 以增加學校的聲譽。就是神父的這一個提醒、母校自由的環境和財政上的幫助下,我中六後負笈美國。在那裡所學到的不只是書本上的知識,更令我重新發現了信仰,真正與主耶穌相遇,並回應祂的召叫。我相信,如果沒有母校的培育,我不可能找尋到自己的召叫。
縱然自己在中學階段完全沒有想過聖召,但母校那種強調為他人而活的培育,的確為自己的人格成長打好了基礎。廿年後的今天,我真正地體會到,最終極的為他人而活,是耶穌基督。在此我懇請各位為我祈禱,使我能夠更肖似主耶穌,成為一個真正的為他人而活,一個為羊群而犧牲的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