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 香港人 中國人
候任特首林鄭月娥說她是天主教徒, 希望能加強港人的國民身份認同,甚至自小就要培養小朋友有「我是中國人」的概念。
作為一位神父,我希望林鄭知道多一點天主教的主張,在推行國民教育時,也多一點理直氣壯。
有一次我在理工大學講了十節中國文化的課,講完了,有兩位同學站起來挑戰我說:「神父,你講的中國文化很好, 但是我們並不在乎。我們最在乎的是做基督徒。」我說:「這是你們的選擇,但為我來說,做中國人是重要的。」其實,天主教徒對我來說之所以有意義,是因為它可以幫我成為一個好神父、好老師、好公民、好國民、好「人」。
生命好像鐵,基督信仰就像火,而一個天主教徒就是一塊燒紅了的鐵。
天主教徒身份的重要處是幫我成為一個更好的中國人、更負責任的公民、更愛人的人。所以基督徒並不單單是一件我要獨立追求的東西,我追求的是怎樣做一個更好的人,怎樣度一個更豐盛的人生: 生得積極、老得順服、病得坦然、死得安樂。信仰生命十分豐富,它包括了扎根信仰、熱愛家庭、投身社會、胸懷祖國、放眼世界、注目永恆。這是一個完整的信仰,這種完整的信仰幫助我做一個完整的人。
所以我追求的是要成為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但為了成為一個好中國人,我很自豪也很幸運是一個天主教徒,因為正是我的天主教徒身份讓我成為一個更好的中國人。所以這兩個身份我都重視,我不願意放棄任何一個身份。
所以並沒有天主教徒比中國人更好, 或者中國人比天主教徒更好這回事。我沒有這種「分別心」,而剛才那兩位同學卻有,他們把基督徒身份與中國人身份對立起來。這是我們自己製造出來的矛盾。
關於天主教徒和中國人這雙重身份的整合問題,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一九八一年途經馬尼拉的時候向中國人民廣播了一段很精彩的話。他說:「各位中國朋友,如果你們服膺基督的信德,並堅守中國特有的道德傳統,各位必定成為名副其實的華人基督徒,使普世教會大受其惠。」
教宗要我們做一個好的基督徒,並肯定如果我們能發揚中國的道德傳統,便一定會成為傑出的「華人基督徒」,使普世教會得益。
教宗繼續說:「我深信貴國每一位基督徒都會為中國的建設作出貢獻,因為真正而虔誠的基督徒也一定是良好的公民。因為基督的福音並不是某一群人或某一個民族所專有。」
教宗的話很清楚,這個福音不屬於西方,不屬於希臘、羅馬,它是屬於普世人類的。所以教宗結論說:「所以同時兼具真正的基督徒和真正的中國人的身份並沒有矛盾。」
我們確實可以同時,也必須同時是基督徒,也是中國人;是中國基督徒。香港已故胡振中樞機很喜歡說香港天主教徒有三重身份:香港人、中國人、基督徒, 這和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思想,不謀而合。
•作者徐錦堯為教區神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