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致命的自負
黑格爾把「概念論」當作「主觀邏輯」,「存在論」和「本質論」屬於「客觀邏輯」,這一套在馬克思手上改變不大。用概念研究一切,透過表象把握本質,這當然沒有甚麼不對。但這兒有個陷阱:認知的客觀性既在於能把握本質,事物可分解為不同元素,每個方向都可視作與事物本性相關,把哪個定為本質?結論可不是唯一的,這時,躲在認知邏輯天幕後面的思考者的主觀意向便馬上起作用。我們知道,後來胡塞爾的「現象學」研究就補了這個疏漏。海德格爾、雅士培甚或阿倫特等現代哲學家就是沿著這軌跡向前走的。
黑格爾這弊病其實源流久遠,柏拉圖的理型論不是一早就把理性當成事物最高等級的實存嗎?黑格爾不過是把這傳統看法納入其無所不包的體系而已。其實,在真實世界,事物都是具體的。概念和本質,只是為方便研究操作的意符,並非客觀實在。這注定了,在本質的幌子下,概念轉換的操作常未必客觀。齊克果把黑格爾們這一套稱為「對客觀性的錯覺」: 他們愛從抽象的理論角度探討真實的世界,即用貌似高妙的歷史解說和「科學」推理,來窒息和抹煞大多數人的切身經驗。針鋒相對的態度便是要強調個體自我的完整性。抽象語言與存在實況永遠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要解決這天生的矛盾,唯有讓所有抽象的概念及其演繹向現實靠攏而不是顛倒過來。現實世界中,個別與意外構成了真實,抽象若無視這一點去把某種觀念當作肯定的存有,即有如用「普遍」的概念「殺死」「個別」事物,用哲學來「消滅」存在實況。像大多數哲人一樣,黑格爾和馬克思的著眼處都在社會整體的一般規律,即以種種普遍的抽象概念作為思考的對象。但我們所在的世界不是以概念存在,而是由獨立的個體構成。真實生存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 一件件具體的事,這些人與事都糾纏在一起, 你可以用抽象概念去分析所有人和事,但推演及結論得和真實世界的所有跡象全部脗合。用某種抽象概念對真實世界發生的事情都戴上你樂於贈送的帽子,一言以蔽之曰「本質」,不指鹿為馬才怪。環顧當下,官字兩把口,誰不是把芸芸眾生的意向先抽象為某個名詞,然後從這名詞給其具體的行為定性?說話者難道真的不知道,這定性的客觀性是子虛烏有的嗎?
十七和十八世紀的哲學家雄心勃勃,他們深受自然科學的成就誘惑,總想拿出一套無所不包的「科學」世界觀去替代往日信仰統照下的整體觀念,「思辨」思想家代替了昔間神的位置來思索關於存在的種種問題,也導致以後的世道,人們過分相信自家的腦袋,出現許多偽社會科學及其引起的災難,海耶克把這稱為「致命的自負」。齊克果是一早就看透此路不通的人,是以有人認為他不是哲學家,而是反哲學家。但世人的腦袋集體過熱,便需有人出來潑潑冷水。只是冷水的好處,沒幾個人受用罷了。(質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