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代人】亞洲青年:家庭中的希望傳遞者
記得二○○六年我參加第四屆亞洲青年節(亞青),當時我在未了解亞青的由來,及未有考慮到自己是否適合擔任組長的情況下,便答應成為組長,協助帶領團隊參與亞青。回想起來,這是一個天主的奇妙安排和邀請。
十一年後的今天,對當年的所見所聞已漸模糊。翻開當年的場刊才依稀記得主題是︰「青年——亞洲家庭之希望」, 當年的活動大都是圍繞家庭這個主題,例如:聖經中的家庭訊息、各地區的家庭狀況、公教青年人如何成為家庭之光等。
眾多活動中,我最記得大會邀請大家寫下一個為建構美好家庭的行動計劃,活動中各個公教青年都會就自己能力提出一些方案。而大部份的方案,都是圍繞著如何促進家人和睦的方法,例如多些回家吃飯、主動與家人分享對家庭的看法、定期陪伴家人一起外出活動等。雖然這老生常談的方法到了現在仍然管用,但是我們還是要主動踏出第一步,才能改變困局。
從往昔至今,青年人多以朋友為重,以興趣享樂為先,因而錯失了不少與家人好好溝通的機會, 唯一不同的是今天的電子產品盛行,年青人喜歡使用電子產品、社交媒體多於面對面與家人傾談。作為子女的也不知道在哪年哪月哪日開始,便喪失了主動與家人溝通的能力,儘管有許多說話想說,我們都變得有口難言,變得沉默。
為了打破這道牆,當時我建議在自己的睡房門掛上一塊白板,為自己與家人增添一個溝通機會, 表達我們的感受、忙碌及疑問,協助我改善我與家人的關係。
到了現在,我的房門再沒有掛上一塊小白板, 因為當年的我,已經將在亞青拿到的信仰種子植根到我的家庭,在這十一年間,種子並不算很順利地成長。我與家人亦面對不少挫折及失落的時刻, 但因著當年我學到一個小小信念——「亞洲青年— 家庭中的希望傳遞者」,我堅持了自己對信仰的執著及希望,我與家人逐漸突破了局限,可以透過言語表達自己的感受,可以心領神會, 漸漸地有著聖家的模樣。這塊小白板居功不少。
如果沒有當天的活動,今天我與家人的關係可能會變得冷漠,又或者毫無進展;如果沒有昔日的亞青主題和啟發,我可能不會認真地思索家庭與信仰的關係及意義,從而主動作出改變;如果亞洲青年節從未出現, 亞洲的公教青年可能會缺少了啟迪信仰生活的機會。
昔日的我可能只期待亞青有多好玩,在乎能認識多少朋友,期盼大會所製作的節目有多精采。但驀然回首,重要的是作為參加者能否抓緊天主在亞青會期給你的訊息,抓緊被觸動及被啟發的一瞬間,然後拿著那顆信仰的種子,欣欣喜喜、滿懷希望地回家, 栽種生命,細味生命。即使在多年之後,那次亞青之旅都會成為你得到豐盛生命的踏腳石。
- 梁凱寧現為中學教師。曾參與二○○六年在香港舉辦的亞洲青年節,會期時擔任組長。
- 本專欄由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青委之友」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