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言在野】全神貫注

期數
3833
刊登日期
2017.08.04
作者
李達修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8 月 06 日 耶穌顯聖容

耶穌顯聖容 (甲年讀經)

讀經一:達七 9 ﹣ 10,13 ﹣ 14  |  答唱:詠 97  |  讀經二:伯後一 16 ﹣ 19  |  福音:瑪十七 1 ﹣ 9 


 

當伯多祿開口對耶穌說「主啊, 我們在這裡真好!」( 瑪十七4)的時候,我們知道這位宗徒正處於名副其實的高峰經驗之中。

雅各伯、若望與伯多祿三位門徒,確實被耶穌選中,帶領上一座高山。就在那山嶺上,他們得見此奇特的景象:師傅在他們面前變了容貌,發光有如太陽,連衣服都變得潔白如光。(瑪十七2)伯多祿完全被這突如其來之神光吸引,靈魂有如進入永恆的空間及至美的境界。在渾然忘我之間,不禁發出讚嘆之聲,流露著超性的滿足。

耶穌顯聖容  先拿手機拍? 

如果顯聖容的神蹟發生在今天的我們身上,未知道會有多少人首先拿出手機來, 把實況攝錄一番?相信兩種經驗的差別,不難理解。前者(伯多祿)乃第一手經驗;天主聖子與二位古代聖賢活現於眼前,當下清楚地意識到彼此的臨在,專心參與成為一部份,因此印象深深地刻在心底裏,不需重看都能歷久常新。由此可知,能夠目睹耶穌顯聖容對伯多祿宗徒何其重要,影響有多深遠。後者卻是透過鏡頭收集下來的檔案資料。身處現場的時候,注意力需放在捕捉影像時機器的角度,因此不免出現抽離感,成為了旁觀者。翻看已經是二手經驗了,影像可能很清晰,感受層次卻較為薄弱,深刻體會更不容易。

每當默想耶穌顯聖容這項奧蹟,都一再記起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於一九九六年所頒布之《獻身生活》勸諭,因為教宗在該勸諭的第一章 ,尤其引用了此段福音, 來形容修道人「得召叫、受培育、被派遣」的切身經歷,這好比「上山、高峰、下山」三個相連的階段。其實為所有認真的教友,如果想作靈修的操練,這比喻也同樣值得參考,因為信仰培育也需要這種第一手經驗,才得以成效。

天主聖三一直活躍於生活中,與所有門徒同在。我們聽到天父主動的邀請,並指示我們跟著基督攀上聖山,暫且遠離煩囂, 讓祂的愛子送給我們一個既是親密、兼具啟示性的經驗,就是看見耶穌真實的容貌。在祂充滿光華、神人合一之面容上,除了彰顯著包括貞潔、貧窮與服從的特徵,並照射出道成肉身、十架苦難和光榮復活的浩瀚救恩,這張謙和的臉散發著之聖善仁愛,更使人駐足凝視欣賞,能溶化鐵石心腸,與增強追隨祂的信心及志氣。

上山、高峰、下山

本來這個「上山、高峰、下山」的模型任何人都不會感到陌生,只是演繹截然不同而已。為俗世而言,往上爬是理所當然的積極態度。人生的高峰即事業成功之時,或許同時身家豐厚,又贏取名譽地位,得到世界的認識、羨慕及肯定。攀登高峯是奮鬥目標,可是自覺高處仍未算高,欲再屢創巔峰,或許會不慎錯過享受目下的壯麗風景。

把生命交託給耶穌, 跟隨祂「上山」,卻是另一回事。當一個人願意呼應天主的召喚,他不獨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已。他沒有為自己要求甚麼,不想要得到甚麼。步武基督的芳踪,須把自己的想法拋開,專心一意盯緊祂的腳步,追隨其後。能夠與耶穌親近,跟他學習,效法祂、肖似祂,已經滿足;因為信任基督乃真理與生命的道路,而祂又很懂得適時給我們驚喜與鼓舞。

相信經歷過修道培育的人,必定認同教宗聖若望保祿的比喻。那段獻身生活的蜜月期,就像給基督引領到大博爾山上, 如同三位宗徒般的待遇,特意提供一個享受與祂朝夕相對的時光,有足夠的空間默觀耶穌的面容。因為只有這樣才使聖召種子健康地發芽生根,才能淨化聖召動機裡的雜質。修道不是一份為謀生的職業,在一切其他訓練和進修之先,應該打好信仰靈修的基礎,特別在穩固與基督之親密關係方面。初學期便是安心留在山上,專一地認識基督,觀察基督,讓基督真正進入生命裡,使自己也能融入祂的奧體中。急著安排投身服務,只會錯過善度寶貴的培育期。如果連早期的熱忱都缺乏,沒有被基督的面容所吸引,時常分心想著從前, 惦念著他人,牽掛著俗務,而提不起精神潛修,按祂的容貌接受改造,又何來委身奉獻之真心?故此培育期可說同樣是考驗期和辨別期。

身負重任迎向世界  下山分享天主救恩

心理學家形容,高峰經驗乃導向「自我實現」(self-actualisation)的方式之一。自我實現當然不能誤解作「滿足私心」, 而是在生命中實現人之為人,屬於真善美的內在潛質。這觀念完全切合我們信仰和聖召之培育過程。天主本是按照自己的肖像(image)創造我們。現在我們藉靈修生活中的高峰經驗,修復經由原罪損破了的肖像,使我們愈趨肖似基督,回歸相似天主的模樣(likeness)。這就是聖伯納德所指的畢生走向實現與成全之旅。

我們不是要追求戲劇性的場面,與及引致情緒激昂的事情。詹姆士·白夫婦在《萬千心影》書中提到,當木匠、陶工將心神融入作品裡,當棒球手擊球一剎, 都屬於高峰經驗。它的出現「使人全神貫注,在心無雜念的一刻時間靜止了,專注於當下的事情。」這樣說來,一個基督徒在獨處中進行靈閱、默禱、反省,不也可成為日常的高峰經驗嗎?研究顯示高峰經驗的影響,包括使人煥然一新,充滿生命力,增強投入感及參與感,甚至有紓壓和從負面經驗中得以釋放的作用。經驗亦同樣告訴我們,與天主談心,側耳傾聽祂, 在聖神內憩息,照樣帶來去執與釋懷的平安和喜樂。

關於「下山」,世人沒有甚麼興趣, 或感迫不得已;凡聽見「走下坡」便抗拒。作為基督的門徒,下山卻是光榮,是振奮;是高峰經驗以後,受基督委託及派遣,身負重任,迎向世界,以更新的心神面貌,樂於分享救恩於人間。

• 李達修神父為香港大嶼山 聖母神樂院隱修士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