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頭巾氣」?

期數
3833
刊登日期
2017.08.04
作者
楊志強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8 月 06 日 耶穌顯聖容

近代市民社會理念的前提,是相信每位市民都有理性能力。這觀念的來由可上溯到十七世紀。笛卡兒說:「良知, 是人間分配得最均勻的東西。因為人人都認為自己有非常充分的良知……這倒正好證明,那種正確判斷、辨別真假的能力,也就是我們稱之為良知和理性的東西,本來就是人人均等的。」有說這話打開了近代社會的大門。從此,在古代被認為支配宇宙「理法」的「邏各斯」,便被看作規範每個人內心世界的天賦, 公平地分配給每個人。

孟子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良知指天生本然,不學而得的智慧,辨別對錯的能力。在古希臘哲學中,善和德是相連的,我們古代也有「善,德之建也」的說法,善德兩者既都指正確的選擇,便與理性相關。人不會做與自己為敵的事,但有利於自家的事卻未必有利於他人,為自家「多多益善」的事本身並不一定是「善」的,於是人「有良知卻行惡」的事實到處可見。如何使良知提醒人行善而不作惡?儒家主張「誠」。但作惡者誰不以自家為「誠」?難怪西諺有謂「善是不可定義的」。

昔人說人都有良知或理性, 是為說明「善」的本真性。中西哲學自古都愛把良知與理性等同,並作為人區別於動物的分野。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人與禽獸的差異很少);庶民去之(拋棄仁義),君子存之。舜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仁義行(順著天性的仁義而行事),非行仁義也(並非行仁義的規條)。 」他認為,善是人性本有的。人不行善,是因為蒙蔽了本心。而人行義,是因為內在有仁義之心並發揚光大:「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這是中國文化自古提倡的君子之風。

但在真實世界中,若人人都講良知,這世道豈不早就成了伊甸園?古今中外都不乏仁人志士,非因我們所處的是個美麗世界,反而是舉世渾濁,才把清流的崇高反襯出來。若沒有這清流,歷史還有甚麼好寫的?在指鹿為馬成風的世道,良知常不過是可抹在任何人心頭的萬能果凍,人們需要它來欺瞞別人也欺瞞自己。但欺瞞本身就說明了,良知和理性始終安放在人心深處,真有良知者是不必害怕形單影隻,知音人杳的。有說與利字當頭者講良知談真理是與虎謀皮,但既然惡狼要作崇也得披上羊皮,作偽不過以假亂真,真理在手者又何必放棄說真相的機會?從純粹對錯的角度看,笛卡兒說:「我們的意見之所以分歧,並不是因為有的人理性多些,有些人理性少些,而只是由於我們運用思想的途徑不同,考察的對象不是一回事。」有道「盜亦有道」,強盜要有號召力也得講一番強盜邏輯,儘管說的是橫蠻道理,既能吸引眾嘍囉跟隨,亦必有言之成理之處,這可不是靠給對手貼幾張難看標籤便能天下太平的。不同道未必定要不相為謀,人間必有是非黑白,不放棄對話機會,決非頭巾氣。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