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鳴章主教於履任香港教區第八任教區主教 祈福彌撒的講道

期數
3834
刊登日期
2017.08.11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8 月 13 日 常年期第十九主日

不要害怕,起來,我們從這裡走吧! (參瑪十七:7 及 若十四:31) 

最可敬的湯漢樞機和陳日君樞機; 
可敬的澳門教區李斌生主教; 
我的主教弟兄夏志誠主教; 
Javier Herrera Corona 蒙席;
一眾司鐸和執事兄弟;修會、傳教會和
教友團體的成員;各位來賓


各位主內親愛的兄弟姊妹: 

感謝教宗聖父方濟各的信任,任命本人接替可敬的湯漢樞機,出任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

偕同教區仝人,我感謝兩位榮休主教,可敬的湯樞機和陳樞機,你們無私、忠誠地奉獻自己,服務教會,果碩豐盈。

感謝其他教會的嘉賓和朋友出席,顯示出教會合一共融的精神,這是我深深感銘的。我請各位為我祈求上主,憐憫我這不配的僕人。

耶穌顯聖容節是個重要的慶日,不但羅馬天主教會慶祝,聖公會、信義會、正教會和眾多基督徒也慶祝此節期。

今日的福音讀經,以「六天以後」開始,這六天就是指伯多祿在贖罪節明認耶穌的神性後的第六天(瑪十六13)。耶穌與門徒向南走了六天, 到達大博爾山,也就是當時人民隆重慶祝帳棚節的日子(肋廿三:27,34)耶穌就在那裡顯聖容。

昔日以色列民在曠野等待默西亞來臨時, 居住在帳棚,耶穌的年代,人們會再次住在帳棚中,憶記和祈求默西亞早日來臨。所以,當伯多祿提出要建三個帳棚時,他說的是對默西亞期許的滿全。

教宗本篤指出,「當他們下山後,伯多祿需要學習的,是默西亞時期必須而且最重要的,首先是十字架的時期……」1 

換句話說,光榮之路,必須先通過十字架。教宗方濟各就職後首篇講道便指出:「當我們不帶著十字架往前行,當我們不帶著十字架去興建,當我們不帶著十字架去宣講基督,我們就不是主的門徒,我們是俗世的了。我們可以是主教、司鐸、樞機、教宗,可以是一切一切,但我們就偏不是主的門徒。」2 

所以,身為牧者,我會問自己:「如何才能真正成為主的門徒?」

我必須聆聽父的聲音,就如在耶穌顯聖容時所聽到的,要懷著信心驅走恐懼,從耶穌所說: 「起來,不要害怕」(瑪十七:7),藉著這教導獲得勇氣。我把這句話結連到耶穌在最後晚餐後所說的話,也是本人牧徽上的格言:起來,我們從這裡走吧「起行伊始」(若十四31)。

瑪竇福音說,當伯多祿、雅各伯和若望,聽到從天上來的聲音時,都「非常害怕」,但「耶穌前來,撫摸他們」。(瑪十七:17) 

這是聖言成為血肉帶來救贖的撫摸。若望福音記載,聖言「寄居在我們中間」(若一:14)。祂以憐憫之心陪伴我們,在聖體聖事當中把自己交付給我們,又派遣聖神居住在我們心中的帳棚。

一言蔽之,我們的牧民行動就是陪伴—— 「以憐憫的心陪伴同行」。

所以,我必須與主同行,背起十字架,陪伴有需要的人,特別要親近窮人、病弱、孤獨、年老、無權無勢和邊緣的人,也就是「末後無靠, 卑微無助和失落無救的一群」。

牧者要常親近他們的羊,一如教宗方濟各說,要成為「帶有羊羶味的牧人」3。 

在此,容許我與大家分享一下我對牧民重點優次的一些想法。

有一種貧窮是隱蔽的,那是一種「關係貧窮」,這種貧窮正急速蔓延。關係貧窮與其他形式的貧窮環環相扣,例如是靈性上的、體能上、物質上、經濟上、以至知識上的貧窮;雖然這關連不是絕對的。

關係貧窮不單只是資源匱乏,而是沒有依靠,在人際網絡中缺乏支持與關愛,並陷於痛苦、孤獨、絕望和疏離之中。這常常是出於缺乏愛或具備意義的關連。

關係往往是一切事物的重心4。這個包括我們與天主的關係,與其他人的關係,與大自然萬物的關係。中文有個名詞,叫做「倫理,可以解說為人倫的道理。這人倫關係影響人類生態、身體、言行、政治、以至天地人和。當缺乏良好和有意義的關係,或是關係破裂了,便會問題叢生。

教區的牧民優次,包括修補關係,特別要處理影響家庭的問題,當中不少是破碎和受傷的家庭。

教宗方濟各在宗座勸諭《愛的喜樂》中,激勵牧者要以人為開始,從人們的現況著手,一步一步陪伴他們,懷著辨別和關愛之心,走向生命的圓滿,並幫助人們經歷天主慈悲的愛,以及祂溫柔療傷的撫摸。

《愛的喜樂》是香港教區推行天主教社會訓導、持續教理培育的一部份,內容涉及人類生命與尊嚴,婚姻與家庭,人權和公民權利(包括兒童、健障和長者的權利),以至人類生態等等5。我們要忠信地宣講「家庭福音」,切實地活出福音。

我們在講論神聖帳棚的同時,也要顧念在香港,仍有人要住在狹小得像棺材似的蝸居裡面, 或其他環境更惡劣的處所。他們當中不少是長者,而我們這個城市正在急速老化6;我們需要特別關注長者是否享有健康的人際關係。除物資上的援助以外,長者更需要溫柔而具愛心的「撫摸」,特別是他們的家人的愛心關注。

可惜很多家庭中,祇能有配偶間互相照顧, 而他們本身都已年邁,亦缺乏關係網絡和其他支援。因此,我歡迎特區政府有意推出相關計劃, 更具彈性的家居護理,以至日間護理中心,這包括「陪老服務」,讓更多長者老有所適7。

在我的牧民經驗中,留意到有很多長者, 雖已年長,但仍然有體魄、有活力、主動、渴望得到肯定,渴望感到「人們仍需要我」;他們願意與年輕一輩分享可貴的經驗,又或是相關的專長。若然我們可以鼓勵這些長者,又或是為他們提供一些繼續可以一展所長的平台,就會很理想。數碼世界的應用程式如Facebook, Twitter, Skype 等等,是不能取代人與人的親身接觸,又或人與人共處時的分享。

至於香港的年輕人,教區已加強青少年服務項目,並邀請他們一起預備明年十月在羅馬召開的世界主教代表會議,會議主題是:「青年、信仰與聖召辨明」。為這個會議,我們還有很多準備工作需要做,包括邀請青年參加交談,開放心扉,面對面的相遇,這些工作的對象亦不僅限於天主教教友團體當中。

「上主,求你賜給你的僕人一顆慧心」(列上三9)。面對不少青少年感到失望、不滿、不信任權威、甚或感到憤怒時,我們要有明辨的心, 好能理解和回應以上種種現象的根本因由。因為,許多問題都不是青年人自己製造出來的。 

建立信任,除了需要時間,亦有賴各方的誠意,去建設,或者重建信任。

教區不時都關注到民生與其他社會議題,包括政制改革等等。這些議題關乎香港福祉,至今仍待處理。教會不是政治團體,也知道自已的角色有別於政治團體,但在有需要時,教區會以合宜方式作出呼籲,讓有關方面採取行動8。

如果有一天,大家真的祇關心經濟增長,那為香港來說會是悲哀的一天。香港的福祉需要很多因素配合,包括教育和適當的行動,以追求人的整全發展9。

「不要害怕,起來,我們從這裡走罷!」

願囑咐伯多祿餵養羔羊和牧養羊群(若廿一15-18)的善牧,教導我們如何去愛護和關顧所有人時,首先不要忘記看顧羊群中較弱小的成員。

願童貞榮福瑪利亞,生活的帳棚,也是降生成人天主的結約之櫃10,為我們祈禱,常伴我們! 願復活主的平安與喜樂常與大家同在! 


  1. 本篤十六世《納匝肋人耶穌》英語版第一卷,315頁。
  2. www.catholicworldreport.com/2013/03/14/full-text-pope-francis 
  3. www.newsmax.com/Newsfront/pope-francis-chrism-mass/2013/03/28/id/. 
  4. 萬事之間互相聯繫,教宗方濟各在《願你受讚頌》通諭(2015年5月24日)中有詳解。
  5. 舉例來說,可見湯漢樞機的牧函《宣揚並活出「家庭的福音」》(2014年9月29日)和人類生態與家庭:「鞏固婚姻:不應重新界定婚姻!」(2015年9月21日) 
  6. 從公開資料可見,2016年香港社會中65歲或以上的居民的人數,佔人口16%,較1997年的10.3%增加了。估計到2025年,增至24%,見《南華早報》2017年7月10日。
  7. 《南華早報》2017年7月10日
  8. 舉例而言,可參看湯漢樞機牧函《政制改革與香港社會福祉》(2015年5月30日),以及此前就此課題的牧函和聲明。
  9. 整全的人類發展,關乎家庭生活和公民教育,公民社會發展及其他必需條件,包括政治幅度上的發展。
  10. 參路一35,出四十34-35及聖母德敍禱文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