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神恩復興運動 50周年慶典(羅馬)

期數
3834
刊登日期
2017.08.11
作者
李亮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8 月 13 日 常年期第十九主日

在2017年5月30日至6月4日(聖神降臨主日),來自全球一百多個國家的五萬多位信友、約一千位神父和五十多位主教和樞機,在羅馬一起慶祝「天主教神恩復興運動」(Catholic Charismatic Renewal) 五十周年。參加者包括一些來自中國大陸和台灣的信友,以及五十位來自香港的信友和兩位神父,這為期一週的盛事,見證了教會的大公性和共融合一的精神。慶典以促進基督徒的共融和彌補破裂的人際關係為主題。

教宗聖若望二十三世(1958–63 在任)期望教會能經驗一次新的聖神降臨(A New Pentecost)。他召開梵二大公會議,讓聖神如一股清新的氣息吹進教會內,使教會作自我革新, 好能在新時代肩負它的救恩使命。

梵二召開期間,在比利時樞機施温能(L. Suenens)的大力推動下, 神恩自多世紀以來好比式微之後,再度受到教會的重視,一如在初期教會的時代(參閱《教會憲章》12及《教友傳教法令》3)。然而,梵二大公會議仍未深入地探討聖神與教會的密切關係。法國著名的教會學家Yves Congar曾說過:就如糖粉撒在製蛋糕的麵糰的不同部位,卻未深入麵糰內部,同樣,我們在教會不同的範疇都可覺察到聖神的臨在,但祂卻未算透徹地介入教會內部。

1 9 6 7 年, 在美國杜肯大學(Duquesne University)的幾位天主教學生和三位教授,在退省中,經歷了神恩祈禱的特恩,就此揭開了天主教神恩復興運動的序幕。這運動迅速地傳到全球各地。

教宗真福保祿六世(1963–78 在任)指出,神恩復興運動是教會和世界的一個機遇(The Charismatic Renewal is a chance for the Church and for the world)。聖若望保祿二世(1978–2005在任)和本篤十六世(2005–13在任)兩代教宗,以及一些牧者和傳教士,都同樣認同這運動對教會更新的貢獻。

其實, 聖神降臨是一個持續的、生生不息的過程(p e r p e t u a l process),而不僅是二千年前發生、已完成的獨特事件。教會在慶祝天主教神恩復興運動五十周年之際,要以開放的心胸,辨別聖神在這個時代的意願和計劃,從而作出回應。基督徒應以謙卑的心尋求聖神的啟發,而不是只從自己的角度和單憑自己的反省來推敲聖神的意願。聖神就如風一樣隨意吹,不受任何限制,人不能預見祂從哪裡來或往哪裡去;祂常常為教會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surprises)。一些講者——包括Fr. Raniero Cantalamessa——指出, 所謂「神恩復興」,與其視之為「運動」(movement),倒不如視之為「聖神的一股氣息」(a breath of the Holy Spirit) 或聖神「施予恩寵的一陣暖流」(a current of grace)。

慶典中一些「神恩復興運動」領導者和講者的語錄: 

Fr. R. Cantalamessa:在創世工程上,天主聖三的互動過程是:聖父→聖子→聖神。在救贖工程上,聖三的互動過程卻剛剛相反:聖神→聖子→聖父。

「神恩復興運動」是在教會內(in the Church)與教會保持共融及為了教會(for the Church)而存在。

Ralph Martin:新福傳(New Evangelization)教友必須先達到「聖化」(Sanctification),才能經驗「新的聖神降臨」(New Pentecost : b e f i l l e d a g a i n w i t h t h e H o l y Spirit),並更一步肩負新福傳使命(New Evangelization)。從今日教會處於信仰危機的情況來看,我們有需要使「聖神內生活研習班」發揮更大的功能。

Michelle Moran(國際天主教神恩復興運動服務委員會主席):神恩復興運動涉及三方面,即:個人轉化(personal transformation)、聖神派遣(empowerment by the Holy Spirit)及為教會服務(service for the Church)。

Cardinal Kevin Joseph Farrell (美國籍宗座教友、家庭及生命部門部長,於6月2日在Circo Massimo聖祭講道)﹕教會必須常是一個神恩性團體。

這次五十周年慶典所依據的主要聖經章節是羅馬書10:9:「如果你口裡承認耶穌為主,心裡相信天主使他從死者中復活起來了,你便可以獲得救恩。」這章節指出了(一)所有基督徒(不論宗派)最基本的共同信仰,以及(二)為人類帶來希望的一個事實,即救主基督今天仍是與我們一起生活。Fr. R. Cantalamessa 在6月3日假羅馬Circo Massimo舉行的Pentecost Vigil(聖神降臨節前夕晚禱)的講道中,再次強調,二千年前聖神降臨,使分裂四散的人類再次組成一個大家庭,並賜予所有基督徒在主內合而為一的原動力。昔日人類因驕傲自大,妄想建巴貝耳塔(Tower of Babel),由地面直達天上,來表明自己有能力取代天主,能支配一切事物(參閱創11)。在聖神降臨那一天,宗徒們和聚集在耶路撒冷的那些來自各民族的人士,因著聖神的聯繫,組成四海一家的新人類團體(教會)。

這新人類團體(教會)以天主為中心,其成員共同承擔天主交託的使命,即向萬物宣揚救恩喜訊的使命。(參閱宗2)這歸依唯一救主基督的「新人類團體」,不應再彼此分裂對立。所有基督徒都領受了同一聖神, 而且,就如聖伯多祿宗徒強調,天主甚至把聖神這最大的恩典賜給如科爾乃略一家尚未領洗的外邦人:「天主是不看情面的,凡在各民族中,敬畏他而又履行正義的人,都是他中悅的……耶穌基督……原是萬民的主… …所以,如果天主賜給了他們(外邦人)同樣的恩惠,如同給我們信耶穌主基督的人一樣,我是甚麼人,能阻止天主呢?」(宗10:34-36;11: 17)基督徒的皈依同一救主基督,領受了同一聖神,因此不應彼此分裂、猜疑、對立。就如在舊約時代,流徙巴比倫的以色列遺民返回家鄉後,在哈蓋先知的推動下,同心同德重建耶路撒冷聖殿,今日的基督徒,不分宗派,都應同心同德,聽天主交託的使命,一起在世人前為主作證。各基督宗派之間教義上的分歧,當然有待進一步探討,但他們彼此應開始以愛德相待,不應受任何阻延。

在同一Pentecost Vigil,教宗方濟各在講道中,基督宗派之間,固然存在著分歧(diversity),但彼此應謀求在分歧中保持和諧合一(reconciled diversity)。他又指出,今日,在世界各地的基督徒,不論屬於那個宗派,都普遍地受到了比初世紀更嚴厲的廹害,故此他們應團結合一,互相扶持,為主作證。

在聖神降臨主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聖祭,在講道中再次強調教會團體應致力在多元化中保持合一,而「合一」不等於「劃一」,卻容許有差異;重要的是「異中求同」。聖神的降臨,帶來雙重成果:造就了新(人類)團體和人能獲得罪赦的新心。

這次羅馬慶典的參與者的一個共識就是:聖神降臨是一個持續不斷, 且常是煥然一新、常給予信徒新信仰經驗的過程。基督徒應同心同德, 聖化自己(天主教會神恩復興運動先驅Patti Mansfield和Ralph Martin, 以及Sr. Briege McKenna和Fr. R. Cantalamessa都強調成聖和轉化的重要性)來體驗新的聖神降臨,並扮演先知角色,負起新福傳的使命。

•作者李亮神父為 聖神內更新團體神師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