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動浪費

期數
3834
刊登日期
2017.08.11
作者
凌君慧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8 月 13 日 常年期第十九主日

記得前陣子在中環參加講座, 講座開始前覺得有點餓,於是跑去附近便利店買叮叮腸粉。霎那間的貪吃念頭,花了十蚊雞,用了兩分鐘,消費了一個膠盒,一個膠蓋, 裡面的透明膠紙,四個調味包,一個膠叉,和包裝膠叉的膠袋,內疚了許久。

除了後悔作了主動浪費的行為外,也為到市面上很多必需品也是多層式包裝,購買行為成了被動浪費時,感到無奈。我把這事寫了在臉書,本是為了抒發情緒,卻被罵成偽善者。

被罵後,我認真地想,「被動浪費」,是我為了抒發一時的情緒和紓緩內疚感而想出來的借口,還是真實存在的事實? 

然後,思緒跑回了印度,懷念著加爾各答的生活方式,那種有點髒、不太衛生的生活環境。

在加爾各答,無論買什麼,差不多都可以散裝買:五十克果仁, 一百克乳酪,一只雞蛋,一顆喉糖,兩塊餅乾,三片止痛藥,一小撮茴香,一小包花生,或任何份量的白米、通粉、麵條、牛奶、糖、香料等。除流質貨品外,一率用舊報紙包走,或自攜容器BYOB,要多少買多少,沒有華麗包裝、沒有品牌、沒有浪費。舊報紙或廢紙不但是最普及的外帶包裝,加工剪成小條子後更成了公共巴士車票。路邊攤幾毛錢的奶茶chai,都愛用一次性小陶杯,茶客喝完後便將陶杯扔擲到街邊馬路旁,反正製陶杯廉宜,陶土要多少有多少。充斥著廉價勞動力的貧民窟,則成了最大的回收廢物循環再造和加工工場。

雖然以報紙包食物,以沒有洗淨的陶杯喝茶並不太衛生,貧民窟也不是我們願意看到的工廠模式, 發展中國家這種不浪費的生活方式,其實也只是為了經濟效益而非環保,而中產以上的消費和銷售模式跟已發展國家沒有兩樣,貧窮階層的不浪費精神,還是值得我們借鏡反思。

至於已發展國家的萬事以方便消費者為先,卻做就了普及的浪費文化。為了進一步提供方便,確保衛生,和吸引消費者,市場上的袋中袋、盒中盒、包中包、多層式華麗包裝,應運而生。

消費者可以選擇主動不買不用即棄產品,但當必需品也是多層式個別包裝時,那種結構性的,被動的浪費,令人無力。

許多已發展國家,對於廢物回收和物料循環再造不遺餘力,值得讚賞,但若果製造垃圾的速度,比垃圾循環再造要快的話,他們的工作極其量只是一種補贖,要真正推動環保,勢必從源頭下刀,首先減少多餘的、無謂的、可省得省的包裝,消費者自發性減少浪費,然後才是回收循環再造的工作。

我不是環保工作者,對於減碳減排再生能源保育等議題和政策未必能夠掌握,但我相信,環保,從小事做起,從自己做起。感謝教宗方濟各發表的《願祢受讚頌》通諭中的提醒,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照料這個共同的家園。

願祢受讚頌。

•作者為天主教教友傳信會 傳教士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