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言在野】敢愛敢問
常年期第二十主日(甲年讀經)
讀經一:依五十六 1,6﹣7
答 唱:詠 67
讀經二:羅十一 13﹣15,29﹣32
福 音:瑪十五 21﹣28
在我們對耶穌已經產生了仰慕敬愛之情的時候,忽然聽到祂那句好像充滿著歧視和侮辱的說話,是否會頓感尷尬與不安?並且有點衝動想要向耶穌說:「你不要這樣吧!會破壞你在人心目中的形象的!」
這種「即時判斷他人」的習慣,可能每個人都會有些。我們的緊張反應與及直接建議,皆顯示我們關心事情。只是我們也值得注意:有否過於從自己的角度來看,再由主觀去評價別人的外在行為,甚至斷定對方的用意和態度?
的確,客納罕人曾經是以色列民的久遠仇敵。猶太人一旦貴為上主的選民, 在興起以後,便把其他外邦族裔視作低等,甚至當他們為畜牲,貶稱他們是狗。在當時的社會文化裡,那是平常的事。信仰未趨成熟,連自己還抓不住其真諦時, 往往便流於外在形式和保護主義。承認自己不堪的同時,卻更認為別人不配。謹慎處理每一個細節該如何討得天主的歡心, 卻忽略天主寬仁無量及不拘小節的慈悲大愛,一直包容著自己小器的心。自己建立之特權,只留給自己的圈子享用,同時藉此增強勢力,突顯與別人不同;不斷排斥異己,踐踏他衆,以求鞏固地位。教會古今內外,仍然存在這等醜陋的現象。我們仍然未從舊約的自困中完全逾越過來。
耶穌的為人 也不是敢愛敢問?
「拿兒女的餅扔給小狗,是不對的。」(瑪十五26 )福音中記載了耶穌這句說話,當然有其獨特含意。它好比向瑪竇福音的寫作對象猶太人作出諷刺,並暗示他們基督的救恩並不局限於他們之間分施。明顯地耶穌是以當時一般對待外邦人的方式開始,以帶有歧視的口吻,展開與客納罕婦人的對話,從而決定進一步之行動。
不過那位婦人完全通過測試,面對著種族歧視和階級差異這道厚厚的無形壁壘所阻隔,她直接以母愛把它如一張薄紙般衝破。因著對女兒的愛,並願意女兒得救,婦人更願意相信這位路過的耶穌,擁有驅魔的力量和憐憫之赤心, 能跨越階級界別之藩籬相救。在請求的過程中,婦人的誠懇和謙遜表露無遺。她不介意給比作狗隻,反而順水推舟向耶穌坦言表白自己對他的信任。為求女兒平安痊愈,婦人置己於羞辱亦不計較。
耶穌當然不是那種有風駛盡 的小人。我們相反地聽得出祂對客納罕婦人的欣賞和敬佩。為她來說,要使這件不可能的事發生,還需要一份無比的勇氣,於耶穌經過時,走出來大聲呼喊求助。(瑪十五22)可是她沒有退縮,亦沒有因門徒們對她的態度,和耶穌初步給她的回應,而在失望下退去。正是她敢於堅持向耶穌求問,在對話的內容裡,才更證明她這個被視為不潔的外邦人,同樣可以懷有巨大的信德,加上一份無分族裔與生俱來的無比母愛,及為了子女永遠都保存的半點希望。
其實耶穌的為人,何嘗不是敢愛敢問?在此之前,祂原本在加里肋亞一帶行走。祂宣講時所說的是來自永恆的真理,祂所行的奇跡都是出於天主愛人之慈心。可是法利塞人和經師卻受不了祂,從耶路撒冷來控訴祂,卻被耶穌反問他們,引經據典把他們質詢得瞬間啞口無言。(瑪十五1— 11 )耶穌明白法利塞人和經師因此對祂更添反感,於是便暫且離開那裡,往西北一帶沿岸的提洛和漆冬去。(瑪十五21 )那裡是外邦人的地方,耶穌也成了當地的異鄉客。
天國屬於萬民
不只屬於「精英份子」
來到外邦人中間,相信耶穌已有了心理準備。如果祂在那邊有甚麼動靜, 必會使那些視祂為眼中釘之猶太人更激憤,更要對付祂;不過那實在只是他們自己的問題。面對這樣的威脅,耶穌又可以怎麼辦?無論身處甚麼地方,當事情發生在面前,機會已經來到,條件亦已成熟,縱然預期後果會不利於己,還敢不敢去愛?當掙扎於極度渴望與自慚形穢之間的對方,都膽大敢問的時候, 仁愛的化身難道還會鑑於各種利害因素而卻步,不敢去愛?人都可能會受感動而伸出援手,何況是天主子?
接著耶穌便不諱閒言蜚語,敢於開口與外邦婦人談話,敢於在談話中用平常的口吻,試探婦人的信心與誠意, 敢於讚賞她的勇敢及堅持、表揚她的信德,敢於施行奇蹟使婦人的女兒痊癒、脫離魔鬼的糾纏。耶穌敢於承擔祂因仁愛憐憫而作的出規行動,更藉此再次勾劃天國的疆界,讓我們看見。
從締結新約開始,也就是由耶穌所帶來的救恩時期起,天國是屬於普世萬民的,而非某一撮自以為是的所謂「精英份子」。在天國的觀念中,沒有外邦人這回事,一切的人只要相信都會成為國民。凡致力排斥別人於外的,結果只會自我放逐到天國之外。上主已經藉著依撒意亞先知說過:「我的殿宇,將稱為萬民的祈禱之所。」(依五十六7) 這樣我們的教會才是「大公」教會,不去剝削別人信仰天主的權利;不以對方的身分來判別資格,並阻擋他人回應天主召叫走在皈依成聖的道路上;不以自訂的過度苛刻繁雜的規條,來限制信友經驗天主恩寵的施放。
我們必須警惕自己,倘若我們在現世這樣審斷別人,濫用自取的權威,欺凌和擺佈別人,我們便與耶穌時代的那些法利塞人和經師沒有分別。在進入永恆的那一刻,我們也會受到天主公義的審判。然而誠如聖保祿宗徒所說,天主不僅願意因選民跌倒不信,導致福音得以外傳,讓外邦人相信,而使祂與世界和好;祂更願意選民回心轉意,真正相信基督十架苦難的逾越奧蹟,使天下萬邦的人民,都能分沾死而復生的救恩。(羅十一15 )
李達修神父為香港大嶼山 聖母神樂院隱修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