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之歌】與教會前線同工共勉

期數
3835
刊登日期
2017.08.18
作者
關傑棠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8 月 20 日 常年期第二十主日

許多次聽到教內外人士投訴和批評,說我們的機構及堂區同工在接待訪客時態度非常惡劣和冷漠,叫我感到難過。這是個福傳團體嘛?怎可以待人這般無情?我常常提醒自己的同事,你們是最前線的工作人員,這方面不能掉以輕心。坦白說,人非草木, 焉能無情?不要說職員,就連神父牧者都有情緒, 只要不是慣性病態,情有可原。反正大家又不是聖人,因為聖人只有兩個歸宿,一是博物館,二是天堂⋯⋯

教會是不折不扣的服務性行業,固然不是指賺錢如銀行、酒樓、酒店那類,顧客永遠是對的。教會服務對象是人,這是不爭的事實。由於經濟令人手不足,有些機構和堂區會採用電話錄音模式去接觸來電的人,這情況最不理想。比方碰上公眾假期,有人病危,急須找神父去醫院傅油,往往使對方急如熱窩上螞蟻。說得俗套點,生活常常是那麼「邪門」(與鬼怪無關)。人齊那天風平浪靜,人手不足或遇上假期,總是「飛來蜢」多多,意外頻頻⋯⋯ 

第一批前線人員直指接線生、門房(Receptionist)、秘書和把守校門的工友。不要說許多人受過氣,連自己亦中過招。話說關某除了主持禮儀與施行聖事時一定穿得非常神職正統,閒時卻十分喜歡穿著「便服」。某日到學校造訪校長, 就遭看門的大嬸「招呼」:「你找校長甚麼事,是見家長嗎?」回應是不。「是修理水喉的嗎?」也不是。於是她用內線通知校長,有個姓關的人找她。噢!原來自己似水喉匠,耶穌是木匠,我管水利工程,蠻不錯。到校長現身,並熱烈歡迎關神父時,校工的表情顯得非常尷尬⋯⋯ 

公事公辦固然無可厚非,但回應詢問者時要有智慧、耐性和客氣,更加不能缺少愛心。辦「白事」的家人心情一定沉重,接待對方時要格外留神。有如下一則故事:亡者是教友,家人不是,亡者住某地區安老院,屬某堂區管轄,然而家人只知道「領洗紙」上的聖堂,於是登門求助。秘書一看老人家不屬本區便打發家人去安老院附屬的聖堂。那邊廂的職員一入電腦,查不到紀錄,不肯受理, 又把對方踢回領洗的堂區。如果你是當事人,心情肯定不好受,這刻,我們牧者要給同事信心,判斷應做就去做,不要淪為規矩法例的奴隸。

經驗告訴我們,幾時主持紅、白二事,是最佳福傳機會,不可錯失。因循苟且是做人致命傷,樣樣習以為常,主持過「不計其數」的婚禮和葬禮, 神職人員容易掉進「馬虎」的陷阱,包括堂區有關服務成員在內。這刻,我忽然想起普世博愛運動創辦人盧嘉勒女士的一篇禱文,大意如下:「主啊, 求你時刻提醒我要『善待』每一個在我面前出現的人,不論任何溝通模式都應視為是生命最後『去愛』的機會。」嘩,能夠修練這麼崇高的靈修精神,世界不變好才怪。共勉!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