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委會 嶺大 合辦研討會 反思傳媒對少數族裔偏見

期數
3836
刊登日期
2017.08.25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8 月 27 日 常年期第廿一主日

(本報訊)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與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八月六日假塔冷通心靈書舍合辦研討會,反思媒體對南亞裔人士及「假難民」報導。同場嶺大學者公布調查,指媒體報導對南亞裔人士存偏見,呼籲社會持平並消除歧視。

研討會上,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新聞媒體對南亞裔人士及『假難民』報導」研究小組公布調查,發現當新聞涉及南亞裔人士,香港媒體經常使用特定的詞語、手法和編排去報導事件,形成南亞裔人士的角色定型。有關南亞裔人士的報導主要可分罪案和教育兩大類,其中罪案的報導佔絕大多數。該研究亦發現報章幾乎完全沒有提及南亞裔婦女和家庭。 

研究亦指出,傳媒報導方向普遍將「假難民」議題與南亞裔人士拉上關係,引導大眾將兩者扣連在一起的想像。 

研討會上,統籌上述研究的嶺大文化研究系副教授梁旭明呼籲傳媒持平地報導有關非華裔人士及難民的新聞,不應標籤或歧視他們。梁博士指傳媒亦可以給予正面報導,道出難民在港的困難。

信仰反省環節上, 時有協助難民及尋求庇護者的甘浩望神父(F. Mella)說,社會不應標籤離鄉別井的人為「假難民」,他們背後都有迫不得已的離鄉理由。他呼籲基督信徒愛難民如弟兄姊妹般。

另一講者、基督教勵行會幹事Jeffrey Andrews 談及媒體報導對少數族裔的影響,他指尋求庇護人士生活艱難,只能靠當局的基本生活援助過活。入境事務處亦在未深入了解其家鄉的危險情況下便已拒絕其難民申請。

上述研究建議媒體選擇報導南亞裔及酷刑聲請者時考慮其對公眾後果,並注意傳媒倫理,在報導手法及字眼運用上需要具備敏感度,避免助長社會對這些群體的標籤延續及惡化。

教育方面,研究小組指有關方面須從媒體素養,到平等、社會公義及人權概念教育大眾;從信仰培育角度上,則應強調踐行鄰舍關懷、種族文化共融及和諧的價值。(英)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