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言在野】忠言逆耳

期數
3837
刊登日期
2017.09.01
作者
李達修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9 月 03 日 常年期第廿二主日

常年期第廿二主日(甲年讀經) 

讀經一:耶二十 7﹣9
答    唱:詠 63
讀經二:羅十二 1﹣2
福    音:瑪十六 21﹣27 

我們都知道,跟隨耶穌的通識,便是「棄絕自己,背著自己的十字架」(瑪十六24 )來跟隨祂。問題是我們如何接受、演繹及體現此精神而已。

救恩史之所以跟童話故事大不相同, 是因為它並非製造虛擬空間,吸引我們進入一下幻想世界。絕大部分最受歡迎的傳統童話故事,結局都是圓滿的;我們替主角高興,看著他們開展幸福快樂的生活。救恩史卻邀請我們更投入這個真實世界裡面,除了必然地有轉折的情節與辛酸的歲月外,忠良不一定能最終勝過奸惡,亦未有應允一個大團圓的現世結局。至於默想永恆的終極勝利,我們始終感覺好像淡如無味。

無論是上主的召叫, 抑或承行祂的旨意,我們往往覺得難為,因此也感到為難。經驗告訴我們,以為滿懷使命感,執行好事、善言相勸,不為搏取掌聲歡呼, 只是為大局著想;結果卻引發了出乎意料之衝突矛盾,產生荒謬無稽的反應,甚至帶來廝殺的悲劇收場。最終還得不到平反,達不到公義與仁愛。這種情況不就發生在舊約中的耶肋米亞先知身上嗎?不是發生在耶穌基督身上嗎?甚至後來的伯多祿、保祿等宗徒,與及教會先賢聖者身上嗎?他們都作了那個時代的「反英雄」, 不但當時形勢沒有扭轉,且在沉默中犧牲,歸於塵土。

門徒跟隨祂 不會飛黃騰達

故此, 耶肋米亞這樣向上主呻吟: 「上主,你引誘了我⋯⋯你勝利了。」( 耶廿7 ) 又向上主投訴說: 「上主的話,使我日日成為受侮辱和譏笑的原因。」(耶廿8)雖然萬軍的上主計劃要懲罰棄信背義的人,因為他們敗壞,「離棄了我」(耶十九4),把上主賜予之福地變成不潔的地方。上主便委派祂的僕人,警告要把那裡變成「屠殺谷」(耶十九6)。這差使本是公正無私的,但是先知卻認為任務會注定失敗。以單人匹馬之力冒險,沒有人會聽從他,卻只會為他個人帶來羞辱、奚落與嘲弄;所以就本性而言,真的不很願意去接受。

然而,耶肋米亞還是向上主降服。他克服了那個錯誤的想法,就是必須要「成功」和得到「榮譽」。他去向叛逆的選民講出事實,反映他們的惡行和歪風,義正詞嚴地譴責他們,要求他們改過,這就是他的召叫和任務。結果如何不是他去管的事情。上主的確比他強,助他戰勝內心的軟弱與掙扎,使他感到「竭力抑制,亦不可能」(耶廿9),務必要履行上主的旨意,完全把在世的命運交託於上主手裡。

同樣地, 主耶穌亦可說是「預知」結局,因為他們心硬。祂卻絕不退縮,繼續前行,邁向耶路撒冷去。耶穌亦知道, 跟隨祂的門徒絕對不會飛黃騰達,享盡福祿。祂跟舊約時代上主選喚先知一樣,施以神聖之誘惑,召叫祂的門徒。他們首先被耶穌信仰方式的突破所觸動,更在祂的引導下,渴慕心靈之攀升,超越身外之裨益。

受苦與死亡 不就等於失敗?! 

耶穌培育之攻略,絕對是不介意起跑怎樣,能抵達終點更重要。祂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地教導門徒們,讓他們逐步準備;先增大信德,挑戰一點一點揭露,以免未穩定而承受不了,完全倒塌下來。不過總會到達那一刻,需要揭示作祂門徒的巨大挑戰。這是非常逆耳的話,為他們將會是重大考驗。

伯多祿剛已承認耶穌是基督, 是時機把基督的性質以及祂凱旋的方式,告訴他們了吧。「(我)必須上耶路撒冷去, 要由長老、司祭長和經師們受到許多痛苦,並將被殺,但第三天要復活。」(瑪十六21 )這項澄清確是必須作的,以免門徒們從此飄飄然,掉以輕心,誤入歧途。可是一下子卻把伯多祿嚇壞了。甚麼?受苦、被殺?怎麼可以!連提都不能提! 

除了害怕耶穌受難之餘,伯多祿是否還怕甚麼東西?倘若基督亦遭劫難,不能自救,那麼以色列民又將如何?還有誰會來拯救他們?至於一直跟隨著祂的門徒、包括伯多祿自己呢?是否會同受牽連、一起遭殃?我們不清楚伯多祿當時是否因為以上的種種擔心和疑慮,致使他沒有聽到耶穌還有在末段提及「第三日復活」,又或者他已不管甚麼復活不復活,因為他還未知道那有甚麼意義,所以把它忽略。總之,受苦及死亡不就已經等於失敗?! 

利誘私心合情理? 實則出賣人格 

在那一刻, 伯多祿究竟是磐石還是絆腳石?是關心師傅還是冒犯祂?是耶穌的近人還是敵人?是著緊別人的得救還是誘害別人犯罪?難怪耶穌如此狠狠地回應了他。我們時常說魔鬼藏在細節中,用表面看來的好處,來引誘背棄真實恆久的真理,和觸犯深層的仁愛正義。利誘及私心都很明顯,安逸免難、避凶趨吉好像很合情合理呀!代價卻是違反天主的旨意,出賣人格的完整。 

其實耶穌並不是針對伯多祿本人,而是那隻利用他與耶穌的感情和關係,狡滑地誘騙他代為作出試探的魔鬼;牠本身曾正面三誘耶穌,卻遭到徹底失敗。耶穌還是看穿了牠的詭計,轉身過來這樣反應: 「撒殫,退到我後面去!」(瑪十六23 ) 魔鬼常被稱為撒殫,「撒殫」希伯來文的字義乃敵人。耶穌的敵人只有魔鬼,祂喝叱的是潛伏在伯多祿身上之惡神,因為是牠正在企圖阻止耶穌承行天主的旨意。伯多祿分明不知道自己在說甚麼,耶穌完全明白,是人裡面煽動和誘惑的惡神作祟, 而非人本身邪惡。

也許我們都需要反思一下,平常自己說出口的「忠言」,是否有時亦會不慎受到魔鬼的擺布,成為對他人的引誘。我們同時需要警醒因受蒙蔽而聽不見,又或者因為逆耳而任性不聽;恆毅練習專心於聆聽上主,使我們逐漸走向對基督聖言「耳順」的境界。

• 李達修神父為香港大嶼山 聖母神樂院隱修士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