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與依賴
德國人的獨立可能大家都已久聞,但事實上他們有多獨立?讓我舉數個例子。
一家德國人到餐廳進餐,大家會選擇自己喜歡的餸菜。餸菜端來後,大家會進食各自所選擇的,父母不會切東切西分給子女,即使夫妻也很少會在枱上分享。
工作方面,上司會把工作好好規劃,再分給不同的同事,同事獨立地完成自己崗位的工作。不同同事的職能很少重複,工作亦不需要共同完成。
在我住的小鎮,居民都比較年長,大部份街上碰到的女士都已進入花甲之年, 即使他們行動不便或身體有任何毛病,都會每天推着小輪椅車(Rollator),走到街上買餸與街坊一起打牙骹; 走得慢,也要自己走。
在醫院工作時,也屢次碰到以上的文化差異。有次我在類風濕關節科工作,有名女士骨骼變形得很嚴重, 必須坐輪椅。我原希望把她推到下一層的病房抽血,但她一口拒絕,說自己能自行到下一層;結果原本五分鐘的路程,她花了三十分鐘自行推輪椅,坐電梯到下一層抽血,連報告也一併自行帶回病房。
還有數次在腸胃科工作時,病人經過結腸造口手術(colostomy)後,在腸的出口會有個造口,並連接造口袋把糞便收集。這我在香港已認識過,家人很多時會把他們視為長期病患者, 但在德國他們可繼續工作、游泳、行山……也許有少許不方便,但不會影響日常生活。
九十六歲年老體弱的老婆婆即使行動不便,也會努力每天自己如廁洗澡,拿起刀叉進食更是少不免。
在西方人眼中,亞洲人比較依賴;在亞洲人眼中, 西方人則比較個人主義化。
在香港,女孩子會牽着手去逛街, 或一起打機看漫畫,一家人到餐廳會點不同的餸菜,務求每樣大家都能分享嘗試。為德國的朋友, 他們會感到很奇怪,甚至認為這是沒有禮貌。
如果從我們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獨立的行徑,絕對不公平,其獨立的背後一定有其思想文化推進,是從小在家中訓練出來的結果。德國的小孩子,一歲多學懂行路就與爸媽一起到公園散步; 兩歲多學懂進食,就會與爸媽一起到餐廳;三歲多學懂遊玩,就會自行在家中與兄弟姊妹玩耍。
他們獨立背後的哲學思想,代表人必須為自己的生命負責。你選擇甚麼食物, 代表是你喜歡的,必須把它吃掉;你選擇甚麼玩具,代表它是你喜歡的,因此你會有慾望去玩;長大後你選擇甚麼學科甚麼職業,都是個人獨立決定,而你必須對自己的選擇負上責任。
而亞洲人的依賴性, 源於我們很多時會把責任交託予一整個團體。小孩子不進食,父母教育不好;學生學業不好,是老師或學校教育不好;成年事業不好,是由於公司管理或社會制度欠佳。
德國的孩子十八歲便離家,獨立生活,自我安排工作伴侶人生;長於香港的我們,不到結婚也難以離家。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教育,沒有完美的哲學及完美的制度。人單獨不好, 但也不能過份依賴; 要獨立(independent)還是依賴(interdependent)?如何在依賴中能保持獨立?這值得三思。
•寄自德國埃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