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孩子開闢幸福成長路:正能量
子女是上天賜給我們的厚禮,也是一項天賦的責任,所謂人養我,我育人!更何況他們是夫婦倆的愛情結晶,人人都有延續生命的任務。
相信每對父母都希望,帶領子女走上幸福的成長路,使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可是,幸福不是必然的,它要用心營造,盡力付出的。
上天給每個人不同的品性與才能,如能好好發揮就是邁向幸福的第一步,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對啟蒙導師,而留意孩子的優長,發展他的強項,留心注意他不足之處去接納包容,所謂:賞識教育就是認識其才能及欣賞他的努力,孩子在父母不斷的賞識中成長,已開始踏上人生幸福之路。
成長之路的幸與不幸,其實在乎能否建立良好的情緒機制, 巴巴拉.范狄遜博士的「擴大與積聚理論」正要求我們幫助孩子運用他們的性格強項及正面情緒,來對抗厭惡感及負面情緒, 以最少三項正向情緒去抵消一項負面情緒,包括:喜樂、感恩、平靜、興趣,引以為傲、希望、歡愉、愛、敬畏、靈感和積極等。在今日社會人多地少,生活步伐快而緊張,工作壓力沉重, 父母對子女容易欠缺包容,父母再不該自以為是,要多從孩童的角度及好處著想,下一代才會有幸福的現在和將來。
小孩子自幼透過長輩的言教和身教,才會培養出良好的習慣和感恩之心,才能靜下心來去欣賞美好的人、地、事物。從而教育孩子以感恩的心情來過每一天,晚上與他們一起數算當天所得的恩惠, 一同感恩, 一起祈禱, 這就是活在當下的幸福感受,使子女在這種感恩的氛圍中成長,就能抵銷每天侵蝕人心的捩氣,使孩子天天感到幸福!
有一種推進孩子投入和增進學習能力的心靈力量「FLOW」我稱之為嚮往或神馳,只要以孩子感興趣的事物,投放賞識成為動力, 就會使人進入廢寢忘餐的精神狀態,在技巧和挑戰兩者之間取得平衡(skill-challenge-balance),學習者便從中找到快感和樂趣,使他的能力不斷增強。
這個概念不但對父母,對教育工作者更深具啟發性。能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進入「FLOW」嚮往的狀態,就必須細心設計課程, 安排教學程序,加上教師的專業能力,產生師生互動,提昇教學氣氛,配合學生能力等各項因素,而教師的創意和投入更是不可缺少的主要因素。
回憶我幼年時候, 在母親懷中,飽饗慈母對詩詞歌賦的薰陶,未足兩歲杜甫的「春曉」、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已朗朗上口,加上初中期間遇上一位酷愛中國文學的老師,他把課堂教活了,蘇軾的《水調歌頭》、白居易的《長恨歌》、《琵琶行》、李白的《將進酒》及杜甫的《兵車行》都吸引着我心嚮往,產生美妙的效果,使我也熱愛文學, 廢寢忘餐地在中國文學的大海中暢泳,更培養出讀書和寫作的興趣,這是造福我一生的嗜好!
少年十八、二十時, 有充沛的精力,若不把它導向幸福之途,他們也會傾力去追求,滿足好奇心, 創造力和投入性的玩意,就如投入在打遊戲機,跳街舞,街上塗鴉等玩意,好與壞是在乎它們對其本人和社會產生甚麼影響,「人生自是有情痴,此事不關風與月。」所以引導孩子在正途上發展,就是引領他們走上幸福人生路。
最後, 是協助孩子建立健康正向的習慣,良好習慣是持續不斷的,習以為常的好行為,這趨使青少年們達至最佳的心靈健康。除了日常生活起居飲食的良好習慣外,更須尋找內在和外在的資源,協助他們建立積極喜樂的人生觀。我每次參加週年退省,都感受到一份超然物外的喜悅,就是「活在當下」的感受, 體驗到排除判斷的精神自由狀態,感受到生命的美好時光。所以我每個清晨都以半小時默想來使自己的思想更正面清晰,寧靜致遠安祥平和地開始一天的生活, 這是每天感受到幸福的來源。當遇到日常的困難時,就有心力去面對和解決。
還有一種心靈成熟的條件,是邁向正面成就,(C o r a l D w e c k)的長期研究,提供了兩種思維模式: 1. 「成長型思維模式」是正面和建設的感受和行為, 多則重於學習和成長。2. 是「固定型思維模式」是偏重於失敗,認為人的智力不能改變, 注定是失敗者的偏見主導生命, 所以不同的模式會引導不同的成長經歷,即不斷給予正能量的支援, 使孩子正能量的環境中成長,這是幸福的生命力;若在埋怨、單單打打和撥冷水,這充滿負能量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他會變成怎麼樣的人? 「幸與不幸」就在於此!
•領孩子與幸福相遇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