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言在野】底線

期數
3838
刊登日期
2017.09.08
作者
李達修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9 月 10 日 常年期第廿三主日

常年期第廿三主日(甲年讀經) 

讀經一:則三十三 7﹣9
答    唱:詠 95
讀經二:羅十三 8﹣10
福    音:瑪十八 15﹣20 

很懷念初期培育的時光。因為倘若沒有經過信仰靈修上扎實的鍛錬,受過各種輕重不同的考驗,坦白說,修道生活中的起伏顛簸可真是熬不過來的。在那段聖召稚嫩的期間,尤其慶幸能在美國阿帕拉契山脈(The Appalachians)以西的森林裡,那座日色瑪尼隱院內渡過了兩年多,讓我專心投入於尋求與面對的氛圍之中。尋求的是真理,確認天主召叫的道路;面對的是自己,從而作出誠實的回應。回想起來,一生中成長的突破,都發生在孤身遠方的時候。

沐浴在正規隱修團體生活中,與及初學師和院父悉心教導下,對修會靈修的基本內容,得到更多消化和實踐的空間,印象得以更深刻。如果說到嚴規,「聽命」可能不僅為熙篤會士而言,是絕大多數修道人的難關。聖本篤在會規內提出「不遲延的聽命」(會規五1),且要「不冷淡、不抱怨」(會規五14 )地實行。這是多麼崇高的理想!透過聽命於人,聽命於天主!可是雄心壯志之間,總仍存有一丁點的心虛與疑問。

幸好有一天,上課的時候初學師哥勒修士(Br. Gerlac)問:「聽命的底線在哪裡?」我們三個初學生你眼望我眼,然後有一個答:「沒有底線。」應該是標準答案了吧?可是初學師卻說:「聽命有一條清晰的底線,就是不能違反愛德。」人間之規矩法律,正需要這條底線。人非器械,聽命守法亦非死板僵硬的。在一般情況及大原則下,留一點點餘地以備考量特殊處境,以防大原則在惡意中被扭曲地運用。如果嚴加懲處是為遏止歪風,寬宏大量也更能善導人心。人實在太懂得狡猾地先有了目的,才設法找機會、砌理由,甚至引經據典,去依法辦理,同時以一副深明大義、為大局著想的姿態,掩飾自己暗裡的動機。

當然,要斷定一項指令是否違反愛德,並非容易的事;要懂得拿捏分寸實在是一門藝術。聽命者需要踏實的謙遜,以提防自己濫用這底線作藉口及詭辯,放縱地作出叛逆的行為。不過,聽命亦不是單方面的事。相對地,施令者同樣有義務, 在行使其權威之時,兼顧與愛德相符之責任。施政和執法,不應以刁難為主調,壓制人性光輝的流露,甚至威迫利誘別人做違反良心的事。 

施令與聽命 同要兼顧愛德

如果以聽命守法之名,只作洗腦式的灌輸,隨時會發展成阿諛奉承、盲目遵從、得過且過的文化;這樣絕對不利於教會內外社群團體之健康成長。聖本篤提出「彼此聽命」(會規七十一章),將服從的價值觀(value)贖回它的平衡,讓它真正成為美德(virtue)。當他說及「天主屢次把良策啟示給年紀較輕的人」(會規三3)的時候,對「彼此聽命」作出異曲同工之肯定。

多元複雜的社會是無可避免的,沒可能人人跟自己一樣,更不可能要求別人都跟從自己的一套思想、抱負和做法等等。因此「彼此」(mutuality)的觀念很重要;彼此尊重、彼此接納、彼此寬容,彼此聆聽、溝通、規勸、關心、負責……彼此愛護。教會絕非例外,是個多元複雜的群體。因著我們共同的信仰和合一於基督的關係,是否更認同以上一系列「彼此」觀念下的生活態度?從而滿全「彼此相愛」之新誡命?(若十五12 ) 

耶穌在福音中給予門徒調解糾紛的指引,就執法而言,分明不是斬釘截鐵、乾脆俐落的做法。不過,就愛德而言,卻是完完全全的斬釘截鐵和乾脆俐落!祂的底線十分清楚,絕不讓步予旣定架構與案例,以起殺一儆百作用;祂寧願暫且拋下九十九隻,去尋找那一隻亡羊。對弟兄姊妹永不放棄,屢試不果仍然忍耐地另覓辦法再努力,這本來不就是天主時時刻刻對待我們每一個人的方式嗎? 

我們對於適當的寬容有所保留,很有可能來自蕩子回頭裡大兒子的觀點與角度,心想著錯的是對方,為甚麼要給他那麼多機會?萬一對方真的認錯悔改了,豈不是又給他多一點益處?而自己一向都行公義和守法律,反而沒有得享那光環?!這種一面批判別人,暗裡又不喜見別人回頭的邪惡種子,值得我們搜尋,嘗試把它拔掉。

既批判別人 又不願別人改正? 

對於人情世故,耶穌是個觸覺非常敏銳的人。祂尊重個人私隱,並照顧犯錯的人之自尊心。故此祂首先提示在「和他獨處的時候,規勸他。」(瑪十八15 )然而耶穌亦顧及到當事人的清白不受損害,所以倘若對方頑固不聽的話,便需要再次嘗試進行規勸時,帶同一兩位作見證,以保護規勸者。如果不幸地事情鬧大了,唯有在教會面前處理,但是不等同公審。這裡預設了該教會團體本身不是腐敗的,即是不會同流合污,或判斷時以自己利害關係為出發點。在多元合一的精神下,不是為製造群眾壓力,而是盼能從更多角度、更客觀地規勸改正。

祈禱是互相規勸的先決條件,為對方及為自己祈禱。藉著誠心的祈禱,淨化規勸的用心,增強面對弟兄姊妹的勇氣。此外,祈求聖神賜與一顆聆聽的心;不僅是為使對方開放接受規勸、甚至改正,也為自己同樣能夠聽取對方的不滿、申訴及痛苦。我們還得祈求智德(prudence),為辨別(discern)說甚麼、怎樣說,無論在語氣上、聲線上、態度上皆是;以求我們的規勸,不是再一次判別誰贏誰輸,而是反映出基督的心︱︱祂的心聲、心情和心願。並使彼此在信德與愛德中,一起看見希望。

有關耶穌最後提出「將他看作外教人或稅吏」(瑪十八17 )的做法,不少聖經學者皆不認同耶穌的意思是捨棄那些始終不聽規勸的人,甚至施以絕罰隔離,不再與他們來往。基於耶穌一貫對待外邦人或稅吏的親善態度,及對亡羊之憐惜,相信這位善牧正在鼓勵我們繼續努力下去。縱使一般大眾已經唾棄了他們,我們依然等待、盼望及相信。

•李達修神父為香港大嶼山聖母神樂院隱修士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