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信徒社工李佩菱榮休 以「關社與靈修」服務人群

期數
3838
刊登日期
2017.09.08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9 月 10 日 常年期第廿三主日

從事社會工作三十七年的明愛安老服務總主任李佩菱七月起榮休,她一直本著「關社與靈修」的方向,與服務使用者和同工同行。

信徒李佩菱一九八○年香港大學社工系畢業後,隨即投身香港明愛的社會服務,最初她於明愛牛頭角家庭服務中心工作,八七年調任為難民服務,專責越南難民及船民工作四年,於九一年轉到安老服務至退休。

生於公教家庭的她中四時加入聖母軍青年支團,經常到弱能中心服務的經驗,為她埋下致力關懷在社會中被忽略一群的種子。

中六時她在堂區推薦下參與香港天主教青年聯會的青年培訓計劃,探訪艇戶;其間透過明愛社工的分享,讓她了解社會服務的意義,從中鼓勵她去認識、支持與投入教會,「由聖母軍開始,已想過將來當社工,這經驗更令我思考如何以信徒身份履行關社使命」。

她最初投身社工時,在家庭服務中心主要從事個案輔導,試過有學習遲緩的男童問她:「為何努力學習也只得零分?」令她有感這教育制度難以幫助學障學生,令社會眼中的「弱者」時有挫敗感。 

服務難民 喜見案主自立

李佩菱曾以為服務崗位難以真正幫助有困難家庭時,卻原來簡單的陪伴與勉勵說話也可成為動力——她曾接觸的單親媽媽,家中長子經常曠課,輔導一年多後兒子的行為問題未有改善,「正當我認為自己所作的只有很少,那位媽媽卻說,最記得我勸她別放棄兒子,否則便再沒有人可以幫到他,原來這話成為了支持她面對前路的動力」。

李佩菱八十年代因參與教區和平使者計劃而到印度體驗,並到九龍城寨了解默存會修女關顧貧窮的工作,後來她加入教區正義和平委員會,以社工專業融入信仰與關社,「我愈來愈感到需要關社與靈修並重,當遇有困難時也懂得交託給主」。

當香港早年面對大量因政治或經濟原因偷渡來港的越南難民和船民時,李氏有份協助船民到醫院探望患病親人;又提供教育服務,以及提供文化計劃幫助他們融入香港社會等。其間也有港人反對政府以公帑照顧難民,「但基於人道立場,我們也要接納這些兄弟姊妹」。

從事安老服務的廿六年間,李佩菱最初在深水埗區的社區支援及照顧服務擔任督導主任,五年後為新開辦的護理安老院舍擔任院長五年,至二○○一年擔任明愛安老服務總主任(前稱協調總監)。

安老服務 見證人口老化

安老院舍服務隨著人口老化而有所增長—— 十六年前她帶領的明愛安老服務同工約四百人,至今已增至近一千二百人。李佩菱二○○二年代表明愛到馬德里出席聯合國世界老人大會,返港後她把會上提倡的長者參與和健康護老等信息推廣落實, 包括○三年成立長者聯會,由安老服務單位選出長者代表,共同關注長者政策;與大學合作,持續推動長者防跌、運動與飲食等護老信息。

面對人口老化,長者中心扮演著重要角色, 她說︰「若長者願意到中心,起碼不會感到孤獨」。到中心參與活動的多是基層長者,她解釋是因活動中的認字班、電腦班等難以吸引中產長者參與;但她同時指出,長者是否願意認識不同的群體,度充實的退休生活完全取決於他們的心態。

自七月一日退休後,她成為護老者,照顧已屆九十七高齡的母親,「從事安老服務二十多年,過去不時教導他人如何照顧長者,現在我卻成為護老者,幸好昔日常聽到護老者面對的情況,讓我作好準備照顧母親」。(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