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鳴章主教談中國教會: 承受挑戰 未來發展存希望
(本報訊)香港主教楊鳴章接受天主教媒體《天新社》訪問時指出,中國天主教徒承受著複雜的挑戰,但他對中國教會未來的發展抱持希望。
天新社網站九月三日刊登有關楊主教的專訪,論及中國宗教自由及政教關係的主要挑戰。楊主教強調,教會在中國負起服務人群的使命,尤其應關懷長者、病人及窮人。
楊鳴章主教說, 縱然面對種種政治上的挑戰, 教會在中國仍繼續「在貧窮人身上尋找基督的面容」。
他說,服務最小的兄弟,就是服務天主,在服務背後沒有其他目的,這情況在中國如是,在世界各地亦如是。
談到政教關係,楊主教指中國政府透過中國天主教愛國會與教會溝通聯繫,但實際運作情況,卻可以產生不同效果;愛國會、全國天主教代表大會、主教團這些機構的現況,它們的組成,三者關係,以至各自與教會的關係,都是中梵談判時要處理的挑戰。
不過,楊主教指出,教宗本篤十六世早於二○○七年在寫給中國天主教徒的信函中,已辨識並承認相關問題,若要繼續修補關係就不能無視上述挑戰。
贊同打開對話大門
對於聖座國務卿帕羅林樞機七月接受《24小時太陽報》(Il Sole 24 Ore)訪問時提到當循健康的務實主義與中國對話,楊主教認為,健康的務實主義「需要提防虛假的希望和不切實際的期望,但另一方面,也要避免過早關上未來彼此對話的大門」。
談到中國宗教自由現況,楊主教指中國憲法論及宗教信仰自由及保護正常宗教活動,但實際情況卻取決於政府如何控制;十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舉行在即,中國政府在這敏感時期更著眼於控制。
他又分享對教徒參與社會的看法:「我們的宗教教導人愛主愛鄰、負起公民責任、尊重當局(前提是當局妥善行使職務)、具備同情心、服務貧窮和有需要的人——也要愛國家、所有人以及地球。若不盡力做個好人和好公民,就難以成為好教友, 這為主教以至一般教友亦然。」
楊主教指中國天主教徒希望未來能獲得更平等的待遇,因他們正於中國處境下回應公民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