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言在野】信者為先

期數
3840
刊登日期
2017.09.22
作者
李達修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9 月 24 日 常年期第廿五主日

常年期第廿五主日(甲年讀經) 

讀經一:依五十五 6 ﹣ 9
答    唱:詠 145
讀經二:斐一 20﹣24,27
福    音:瑪二十 1 ﹣ 16 

勞資糾紛是歷來的社會問題。資方倘若沒有良心, 只顧自己賺盡每一分毫之利益,而剝削員工應得的酬勞與福利,實在是違反公義及侵犯人權的行為。同工必然要同酬,多勞應該可多得,都是現今世界理所當然的平等待遇原則。如果出現歧視和壓迫,更應予以譴責,政府亦有權利和義務替弱勢族群出頭,爭取討回公道,重拾工人的尊嚴。另外,文明社會最討厭的是打尖(插隊)。先到先得是天公地道之事; 遲來反而可以先上岸,哪有這麼便宜? 秩序必定大亂,引起公憤! 

那麼驟耳聽來, 耶穌所講的「葡萄園比喻」(瑪廿1— 16 ),是否並不符合以上的社會倫理?天主是否也會偏頗不公?祂的天國管理方式是否出現問題? 

從純粹本性而言,「葡萄園比喻」裡所發生的事,可算是雙重的不公。那些一大清早便被僱用的工人,他們的反應可謂合理的眼紅。雖則已收到應得的薪酬,可是眼見別人竟然可無故領取超額工資,怎能不撩起妒火,兼提出質問:「他十一時辰(下午五時)才來, 只工作了一點點,有何資格跟我同酬? 既然這樣,為何我要那麼辛苦?你看! 他憑甚麼還比我先領到薪水?不公平! 不公平!」由此更有可能推論到:「我何不也等到最後?為何著數(便宜)總是輪不到我?」

不過我們也必須小心,不要只停留在人性層面去看事物,尤其是聖經的內容。「比喻」在聖經裡之套用,從來就不是為直接反映現實中的具體處境,而是為帶出說比喻者想要表達的信息。因此重點在於其整體含意,不用太執著細節。同時,從上文下理先去理解耶穌講出這個比喻的背景,也能幫助我們領略祂的原意。

耶穌已經從加里肋亞一直南下, 來到約旦對岸的猶太境內。法利塞人繼續挑戰祂,同時沿途亦有各路求道的人,不斷地前來尋求指導。當中有一名富貴少年,願意追求至善,走上成全(perfection)之路。(瑪十九16 — 22 ) 可是因為聽到要在財產與成全之間作出取捨,他便洩了氣。伯多祿乘勢追問師傅:「看,我們捨棄了一切,跟隨了你;那麼,將來我們可得到甚麼呢?」(瑪十九27 )耶穌於是說出當眾人領受同一份永恆的賞報時,無分先後次序的道理。「在先的要成為在後的,在後的要成為在先的。」(瑪十九30 )接著, 祂並再次借助比喻來解釋天父至善的真諦。

領受永恆賞報無分先後

所以,「葡萄園比喻」不是關於公平待遇的論題,也不是在研究天主慷慨與否,而是表彰天主之至善至真。祂照顧每一個人的權益和需要,無分貴賤; 祂沒計較信仰的早晚,都會照樣給予最好的一份。耶穌在比喻中以一個「德納」來形容,這數額為當時已能應付一般生活費用,表示「足夠」的意思。天堂永恆的福樂,不只是足夠,而且是最多,沒有更多的了。

人很習慣把世俗的觀念放在天國事務上,我們應小心提防,以免容易出現偏差。人間社群發展出階級制度,有人於是便把天堂亦分清等級,推算和肯定誰的位置更高,更靠近天主。然而耶穌在這個比喻中提醒我們,在接受終極的賞報時,時間和物質都已無關重要。只因我們放不下世俗的標準和自己的心理包袱,才甚麼都要比較、才事事都會計較而已。

似乎我們稍為傾向視自己為「先僱的工人」,因而有點不甘心。那麼就以先僱工人的身份,一起作反省吧!我們有否為了首先得到天主的選拔而更覺慶幸,有否為此感恩與惜福呢?那些早嘗主恩的歲月時光,更多與主相偕的機會,如同白白賺來的額外預賞,我們有否善度它,享受替主效勞之光榮,與及把握它所帶來的豐盛人生和信仰成長? 如果沒有,為何過了「一整天」仍沒有覺悟出來?這樣與「後僱的工人」有甚麼分別?是否需要自承自訟? 

半生打拚 與主相連嫌太遲

至於「後僱的工人」, 我們不妨也默想一下他們的境況。有些人幾十年來在事業、愛情、金錢上打拚,追求他們以為最實質的滿足,可是到了人生夕陽之際,才發覺原來依然落空。另外一些人,根本一生感覺空虛浮游,不知道為何而活、往哪裡去。我們可有想像過這類等了「一整天」的人,他們那份徬徨、無助?與及近乎絕望的心情?如果可以早一點的話,誰會願意成為等到最後才知道有著落的人?誠如聖奧斯定所感嘆:「天主!我愛你愛得太晚了,太晚了⋯⋯」(懺悔錄十27 )能夠與主連上,只會嫌太遲,怎會不忿太早? 

誰先誰後, 究竟是否那麼肯定? 其實也分不清楚。不要因為已經領洗, 便自恃享有先僱工人的地位,其實在靈魂深處,或許依舊游離浪蕩,如同未受僱一樣,迷失於街頭上。亦不要鄙視未信天主,又或是那些視為奸惡的人。一旦上主安排的時間到了,恩寵絕對可以感動任何人,使他當下立定決心,捨棄以往的一切,由衷地信仰基督,全然投向祂的懷抱。那麼便絕對有可能後來居上。

總而言之,「我的思念(thoughts) 不是你們的思念,你們的行徑(ways) 也不是我的行徑。」(依五十五8) 天主至善至真的想法和方式,就是以無比的慈愛和耐心,逐一召集我們回歸祂的葡萄園內,讓祂分施給我們至美的賞報。我們何不抓緊時機,「趁可找到上主的時候,尋找他;趁上主還在近處的時候,呼求他」?(依五十五6) 

• 李達修神父為香港大嶼山 聖母神樂院隱修士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