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修女學習中醫 服務偏遠農村居民
(天亞社訊)隨著社會日益進步,大眾對醫護人員的要求也愈來愈高。過去,教會一些修道人由擔當赤腳醫生開始,服務貧困大眾。但時至今日,醫療服務已經不再是只有慈悲或愛心就能實踐,修道人也逐漸邁向專業化,當然伴隨新的挑戰。
在八十年代,修女會在大陸得到復甦,為了修會生存發展,很多修女學習眼科,在農村開診所有了收入,養活修會並培育新人。後來,許多修會得到資助,有能力送年輕修女念衛校或醫學本科,回到修會所在的教區,開診所或小醫院,可以守護偏遠農村教友的健康照護,且惠及整個農村及附近地區居民。
例如在河北省獻縣教區的范家圪達和相鄰的露德莊, 那裡約有二千戶農村居民,他們全靠教堂對面修女院開辦的診所替他們治病。
四位修女中最資深的馬恩寵修女在那兒服務了二十多年,對每戶家庭的健康情況瞭如指掌。她對天亞社說,清早七時修女還來不及用早餐,居民就來敲門,要求看診和輸液了。小病還可以看農村診所, 但當有大病時,他們還是要到城裡大醫院求診的。
除了范家圪達等村莊, 東雙坦農村也是由同為獻縣教區的聖望會修女服務。修會因得到德國米索爾基金會支援, 蓋了一所小型醫院,有設備先進的牙科,為農民做收費便宜的假牙。
同在河北省的還有邊村德蘭會的眼科診所遠近聞名, 她們會為農民做白內障手術; 廊坊的耶穌聖心會修女有花園般的診所,是農村居民的建康守護者。同為天主教大省的山西和陝西,有些修女也從事醫療的服務。
隨著社會進步,政府對醫療方面作出改革提升水平, 於一九九九年施行「執業醫師法」,三年後更提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新農合),使得無論讀衛校的修女或本科的,都必須參加國家考試,取得正式資格和證照,才能在診所或醫院工作。
醫療改革影響修女的服務
新的法令和規定大大改變了修女會的服務結構,也挑戰了修會的發展方向。
山西省的瑪利亞修女對天亞社說,現在醫療衛生單位查的嚴格,無論是個體診所還是教堂診所,都必須有執業醫師資格證和護士證,有關資格要通過考試才能拿到。
修讀本科的修女多數能考上助理醫師資格,但也有衛校的被刷下來,不能再留在醫院服務,就要被修會派到堂區重新學習福傳。
來自陝西,從望會就開始學醫的德蘭修女參加了國家統一舉行的考試,並取得了執業證,她在畢業後就一直在修會從事臨床醫療工作。她指出,醫改對於沒有執業證、在鄉村服務的修女醫生來說還是有影響的。
德蘭修女坦言,因著新政出台,修會有一半設在鄉村的診所需要關閉,從幾方面影響著她們,包括:修會的收入減少。
她續說,另方面這對鄉村病人影響也會較大,因為鄉村就醫點較少,較難就醫。
不過同樣來自陝西的亞納修女指出,雖然醫療改革後,對西醫的從醫要求更高更嚴,但對中醫的從醫要求相對寬鬆,所以現在她們也著手學習中醫診療技術,醫務室也為病人開中藥,煎中藥,以更好地為病人服務,更好地順應政策,行醫治病。
此外,新一代的修女不再以眼科診所為主要工作,她們或辦殘嬰院、安老院。修會也為回應時代的需要,送修女去國外學習靈修陪伴,心理諮商,參與社會服務的愈來愈多,取得博士、碩士學位,回國後開個人工作室,靈修中心,向社會大眾開放,眼界也不再局限在教會內。
身心靈關護受病患歡迎
山西的瑪利亞修女認為,拿到執業證對她們來說是好事:「一來督促我們學以致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便更好為大眾服務;二來有證即便出了點醫療糾紛可受法律的保護。」
女教友瑪麗指出,因為這些學過醫的修女,特別善解人意,在探訪教友時更能安慰人心,很受教友喜愛與歡迎。
另一教友嘉勒也說,社會生活壓力增加,抑鬱症患者也愈來愈多,但修女們堅持只要時間允許,都會對患者給予心靈疏導、關愛、幫助及陪伴,這也是減低甚至沒有在教會中,做成醫患糾紛的其中一個原因。
她又說,有些病人甚至正因為修女們的關心、關愛、關懷而走進聖堂,皈依教會。
•全文見天亞社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