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承認諮詢期月底結束 教區設小組 促延長諮詢期
(本報訊)對於政府現正諮詢應否設立性別承認制度,夏志誠輔理主教表示, 教區促請當局把諮詢期延長至明年三月底或之後。他表示當諒解和關懷具性別認同障礙的人士,但不贊成立法確立性別認同制度。
政府六月推出性別承認諮詢文件,諮詢期至十月底結束。
教區為此成立「回應政府『性別承認諮詢』工作小組」,以研究和回應諮詢文件;小組關注到一旦訂定性別承認制度,將影響社會倫理觀和社會運作等不同範疇。
工作小組於九月三十日假堅道的明愛公眾會堂舉行講座,邀請教會人士和學校代表參加,由政府性別承認跨部門工作小組成員張達明律師講解諮詢文件重點和解答問題。
上述教區工作小組召集人夏志誠主教十月四日對本報說,教徒當從了解和關顧角度出發,幫助具認同障礙人士面對困苦;同時亦應從人的整全發展角度看待此課題。他指教徒「必須聆聽跨性別人士的訴求,理解並關懷跨性別人士的困擾與難受之處。」他說,教會關心每一個人,但不贊成立法確認性別承認制度。
關顧當事人 但反對立法
談到「性別理論」把「性」(sex)與「性別」(gender)分開,夏主教強調性與性別互相緊扣;對於具性別認同障礙的人,信徒不應因著他們屬小眾而忽略其困苦,但反過來說,有關的幫助亦不等於要承認同當事人「心理上的性別」。
夏主教認為,「每個人都有各種限制,性別認同是其中一個限制與處境」; 若性別認同涉及社會上其他人士要依法承認一些觀點,便應慎重處理。他期望教徒關注並回應這次諮詢。
這次諮詢的議題,包括應否在香港設立性別承認制度;申請性別承認的人所需符合的資格準則;以及性別承認的程序。工作小組指同性婚姻、民事伴侶關係及針對性小眾的歧視行為等事宜不在研究範圍之內。
上述諮詢文件比較不同司法管轄區關於性別承認的準則,例如要求申請人已進行性別重置手術等,或無須接受手術,或只須提出自我聲明;小組指承認制度可給予若干限制,如排除已婚人士申請,或須提交醫學證明。
文件亦羅列多個正反論點,贊成立法的觀點包括藉此消除對跨性別人士的歧視,並保障其人權;反對觀點包括因著天生性別乃自然定律,從醫學而言,人的基因性別不能藉手術改變。
諮詢引起社會以至基督徒團體關注, 其中明光社與性文化學會九月七日發表聯合回應,指當局假若立法,最低限度應採用「規定手術模式」,以更改當事人性別身份及改變身份證上性別標記。
海外經驗:民間應有足夠討論
在外地,好些國家希望透過訂立性別認同制度,以幫助有困難的人士,有地方教會及公民團體提醒,立法前需要有充份討論,才能解決相關人士的困難。
玻利維亞去年訂立相關法例, 但該國主教團指事前缺乏討論, 新法例或未能幫助相關人士;新法例亦有塑造性別理論之嫌,忽視了人原本的身心需要, 只從文化因素看待性別。另有其他地方的教會團體指要開放更多途徑幫助有困難者。
美國天主教會則注意到該國相關法例所引申的配套,如讓變性及跨性別人士使用公共設施的安排等。(輝╱希)
• 諮詢文件見性別承認跨部門工作小組網站:www.iwggr.gov.hk/chi/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