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發展通諭50周年正委活動談當前發展

期數
3843
刊登日期
2017.10.13
主曆
主曆 2017 年 10 月 15 日 常年期第廿八主日

(本報訊)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與聖母聖衣堂社會訓導小組於九月二十九日假灣仔聖母聖衣堂,舉辦《民族發展》通諭頒布五十周年研討會。講者探討社會培養手足情的條件,並強調社會視野當顧及人類整體發展。

講者之一、方濟會伍維烈修士認為,若要落實通諭中人類全面而整體的發展,須依靠兄弟姊妹間的「手足情」。他指通諭八十七個段落中,「手足情」共出現了三十一次,伍修士指這代表教會重視「手足情」,即公益、人性尊嚴、團結關懷和輔助原則,修道人「要教導和解釋,而教徒則在自己的角色上實踐出來」。

伍維烈:發展當重視輔助原則

伍修士指出,「今日任何事都可稱為發展」,但五十年前伴隨新興國家湧現,發展一詞的意思很單純,就是「攻克貧窮」,把世界從飢餓和貧窮中解放出來。

伍修士認為,通諭描述當時世界不均衡發展的局面,亦批判那導致手足殘害紛爭的自由資本主義,「很多人的生活都不合乎人性條件」;通諭亦明言教會的角色,「保祿六世表明,教會做耶穌的事業,原則很清楚,我們關心政治,但不干涉政治」。

伍修士指眾人應為發展負起責任,不能只顧及物質的發展,而「精神不能為物質所役」。他補充說,這道通諭談及人類整體發展時,相對強調使用環境的原則,而與《願祢受讚頌》通諭不同的,是較少談及持續性。

許寶強:抵抗慾望促進分享

另一講者、流動共學執委許寶強博士說,現今社會把發展視為經濟增長,忽略整體的發展,「發展應該是釋放潛能和改善生活」。他認為,資本主義導致財富集中,構成充滿慾望的社會,藉此推動經濟增長,這經濟增長不僅沒有量度社會發展的指標,更加無視增長所造成的破壞。

他又說,慾望社會向人施壓,促使他們渴望滿足社會的期望,反過來卻使人失去真正的希望。他相信保育即是發展,現代人應抵抗慾望的推力,嘗試接近原初社會狀態,回歸簡樸生活,提倡分享文化。

潘毅:社會應全面理解貧窮

香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潘毅認為,理想的社會應充滿手足情,每個人亦要更全面理解貧窮。她說,香港近年有股張力,把中國國內有能力消費的一成中產人口,看成國家富強的代表,卻較少關心支撐這些中產的九成勞動人口,甚至標籤他們。

與此同時,潘毅指社會慾望的狀態改變,她認為資本主義至今出現的危機,意味世界已進入「後慾望時代」,社會不會再無止境產生慾望。

若要推動可持續發展,潘毅認為「反思不應該停留在破壞環境方面,更要去思考私有財產制度」。

教宗保祿六世頒布的民族發展通諭論及人類發展、民族發展及人的權利、義務與環境,並談論信仰對友愛、經濟發展及公民社會的看法,也探討人類大家庭的合作、民族發展與科技。(葉)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