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的士司機的本份

期數
3843
刊登日期
2017.10.13
作者
陳麗娜
主曆
主曆 2017 年 10 月 15 日 常年期第廿八主日

 

近來有套南韓電影,香港譯作《逆權司機》,其實筆者更喜歡原本的譯名《一個的士司機》,因主角本是個平凡的的士司機金四福,與女兒相依為命,為著「搵食」,誤打誤撞接載了一個德國記者,這記者要千方百計,進入已被軍隊全面封鎖的光州,他目睹軍政府的殘暴行為之後,決定盡的士司機的本份,冒著生命危險,送乘客到目的地。

金四福本是典型的基層人士,搵食大過天,所以他批評當時的大學生:「父母幫你付這麼貴的學費,你卻走了去遊行搞革命,你們究竟在大學學些甚麼?」而他亦希望每天客如輪轉,夠錢交租,為小小年紀失去母親的女兒供書教學;所以他埋怨學生上街堵路,「總之犯法同阻住我搵食就唔啱」。這些對白是否似曾相識,因在我們身處的社會——香港也經常聽到這種說法。當小市民每天為生計勞碌, 承受沉重的生活壓力,自然不想有任何社會動盪來影響他們的生計。

金四福本與爭取民主的群眾談不上有甚麼交集,甚至是不認同,認為他們搞事,但目睹光州死傷無數的慘況後,他內心起了變化。五一八光州事件,是韓國民主運動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同時也是一個最為悲痛的過程,這短短十天不到的時間,造成過百人死亡,過千名受害者。當時軍權統治底下,全斗煥先是禁止了所有政治活動、停止國會運作;同時作為自由言論、思考場域的大學,也紛紛被勒令停課。只要人民發表任何批判國家元首的言論,馬上就會遭到逮捕。

有人說,香港的處境距離當時南韓政局仍很遠,我們雖然沒有民主,但仍有一定的自由。可是這自由正一點一滴地失去。大學本是個著重思考獨立、學術自由、以理性的方式去辯論,讓不同思潮互相激盪之地方。當年蔡元培作北京大學校長時,就提出思想學術自由,網羅各式人才。當時既有激進民主主義者陳獨秀、李大釗,也有保守的劉師培、謀求復辟的辜鴻銘;既有主張白話文的胡適,也有反對白話文的黃侃,真的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反觀今日的香港, 十間大學校長的聯署聲明令人歎息,昔日的文人風骨亦不復見。為了確保「正確」的政治主張進入立法會,特區和中央政府不惜以人大釋法來剝奪民選議員的資格;還有為了所謂發展,而迫遷新界東北的村民。面對這境況,我們又如何回應? 

戲中除了主角金四福這位的士司機,還有光州的的士司機們,他們都堅守本份,接載有需要的人士——傷者到醫院,他們亦質疑當地的記者沒有報導真相,枉為記者;而戲中另一位主角德國的記者彼得為了報導真相,而深入光州,衝破新聞封鎖。

上述的人物都是平凡的小市民,但基於良心,盡他們的本份,為世界帶來改變,那身為基督徒的我們,更要盡基督徒的本份,作鹽作光。

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www.hkjp.org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