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斟字酌】古人的「坐」姿
期數
3845
刊登日期
2017.10.27
作者
秦思
主曆
主曆 2017 年 10 月 29 日 常年期第三十主日
古代沒有椅子或凳, 坐時大家有如今天的日本人跪坐在「榻榻米」上那樣,都是席地而坐的。那時人們的坐姿大致有三種︰「趺坐」「箕踞」和「跽」
「趺」,念作「夫」。「趺坐」的坐姿是雙足交迭,盤膝而坐,如同佛教信徒修禪的坐姿,又稱作「跏趺坐」。
「箕踞」這坐姿最隨便,是不甚有禮的坐姿。坐時兩腿向前直伸,全身略向前躬,形似筲箕,因而得名叫「箕踞」。
在沒有賓客或非正式招呼客人時,坐姿可以隨便一些,這兩種坐姿都可派上用場; 但是如果和尊長交談,或開會議事, 或赴宴,或招待客人,就必須採用合乎禮規的坐姿──「跽」,甚至要「正襟危坐」呢。
跽坐,即跪坐,坐下時臀部壓在後曲屈跪的小腿和腳之上。今天日本人無論在家或社交場合中,仍經常保持這坐姿。「正襟危坐」則是最講究坐姿的「跽坐」。「正襟」是指在坐下時,把衣著整理一下;「危坐」,則是坐下後,腰肢要保持端正挺直,不向左右或前後傾側。「正襟危坐」是古人公認為最標準和最合乎禮規的坐姿。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