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言在野】愛的威嚴

期數
3846
刊登日期
2017.11.03
作者
李達修
主曆
主曆 2017 年 11 月 05 日 常年期第卅一主日

常年期第卅一主日(甲年讀經) 

讀經一:拉一 14 ﹣ 二2,8 ﹣ 10∣答唱:詠 131∣ 讀經二:得前二 7﹣9,13 ∣ 福音:瑪廿三 1 ﹣ 12 

 

能夠跟幾位同道合的修道人坐下來分享,是一種福氣。我們有一份共識, 相聚不是為聊八卦,或作消極的抱怨,更不會把別人分享的東西用作爆料用途,到別處領功,從中取得好處。這些都是生活分享的基本道德守則(ethical code)。最近難得有機會這個支持小組(support group)再次聚會。暢談之間,提到一種團體生活中的現象,不禁都一起歎息唏噓, 同時亦感無助。只是在基督內仍然繼續相信和希望,尤盼上主垂憐我們這些「特選」的僕人,不要自恃自矜。從自己開始,不斷醒晤、悔改、皈依。

兩年前教會才慶祝過獻身生活年;目的當然是表達對修道身份之認同,為修道生活作出再三肯定, 向修道人士予以鼓勵和支持,並盼更多人感召加入其行列。基督建立的教會,不但會眾對象、服務模式和身份地位,都同樣具有革命性之突破。

主耶穌以身作則,放下身段與門徒和信友同行共住,作一種在俗或在野形式的臨在;因為非官方,故此不用說官腔,非在位,因而不處權勢優越地位,為免惹來利益衝突爭議。

慎防身份危機

修道人召叫的特質,在於更緊貼地追隨基督,效法祂的芳表。主動要求不同待遇,享受不必要的優惠特權,和不用跟從一般辦公的原則與應該遵守之紀律,已經是有所偏差,不符耶穌建立之天國楷模。有一種頑劣的心態,表明自己既然已經放棄了一切,完全奉獻給天主,修會與長上便得理所當然地滿足他的需求。縱然犯錯或怠惰,也耍狠擺出「你們能對我作甚麼?」的無賴姿態。如此表現, 真是有失身份。

不要以為領了洗、發過願、已晉鐸,便不會出現身份危機(identity crisis)。任何人都可能在生命中的某時刻、某際遇中遭受打擊或引誘,從而導致迷失錯亂,致使忘記了自己的承諾與初衷,質疑自己的生命路向,作出違反委身相許之生活方式的行為。建立的信德和價值觀好像要忽然倒塌一樣。此時,都需要旁人接納支持,而非唾棄疏遠,並以代禱扶助度過難關。牧者及時適當的開導,同伴的體諒包容,實是配合著慈愛天父的心意。不過仍需當事人謙誠地投奔上主的懷抱,在忍耐中祈禱、求恩、反省,從自己的皈依開始。倘若任由自己沉淪,甚至衝動放棄,乃可惜之至。

耶穌在民眾前描述的現象,屬於身份危機中的另一種反應,是扭曲的積極,同樣有可怕的影響。「他們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為叫人看。」(瑪廿三5a)基於缺乏內在的安全感,不由自主地追求外在形式上的肯定,誇大動作及特徵,刻意地鶴立鷄群,從別人更容易辨認在突顯的自己中,確認自己的身份。「他們把經匣放寬, 衣繸加長。」(瑪廿三5b )過度講究不必要的細節,自己賦與它們無比的價值,卻還要求別人認同,藉此把彼此之間的距離拉開,以抬舉自己。

耶穌還提及放開尊稱與上座的要求,這又令我想起暱稱為大趙神父的老前輩。他當了三十多年副院長, 各任院長都信任他,欣賞他十分懂得拿捏這個本分的精神。不弄權,不霸道,不喜歡受吹捧,適如其份。從沒有弟兄尊稱過他「副院長」,他也絕不會因此而生氣,認為這樣對他不敬;但其實人人都在心裡敬重他。除了偶然發一下脾氣外,大趙神父總是笑咪咪的不爭,不擺架子,還說著: 「都一樣。」

減去心魔 重拾可貴身份

這位老前輩的僕役精神(瑪廿三11 ),親力親為的純樸與神貧,使人懷念。他絕對不會「把沉重而難以負荷的擔子捆好,放在人的肩上,自己卻不肯用一個指頭動一下。」(瑪廿三4)他的穩重默默地表現於七十多年隱修生活中。到老臨終,信德依舊,聖召堅實,是「恆居」聖願的典範。恆居的意思,不獨指長期居住在禁院內,更重要的是心神安守穩定於天主那裡。

作為基督徒,我們的身份都視乎我們的信仰,而我們的信仰亦視乎我們與天主的關係。至於我們與天主的關係,更視乎我們有多少把祂放在心上,並把自己放置在祂身上。信仰告訴我們,我們是天父的子女。(羅八16 )祂與我們每人都在親愛的關係裡。我們相信藉著體驗天主的愛,帶給我們穩定與平安。

穩定當然不等於不長進、無所事事、或是頑固執著。持續衰落也是一種「穩定」。容許個人或團體持續的鬆懈,讓失德、鬥爭與分裂拖延,置之不理,亦欠公義,有違真理。耶穌已經與法利塞人和經師交鋒夠了。他們亦已離去,有了決定如何除掉祂。祂大概也預料到與門徒和信眾一起的時間已不多了。耶穌於是鼓起神勇,要打破這種敗壞的持續性,撥亂反正, 指出當時法利塞人和經師們之錯誤, 至少為受教的人點起明燈。擊破穩定的惡性循環是皈依的開始,不是添加外在的甚麼,反而是減去累贅的心魔,重拾天主賞賜自己的可貴身份。

聖本篤在會規裡寫下一句經驗之談:「(院長)且更該勉勵爭取人的愛戴超過使人畏懼。」(會規六十四章)雖是金石良言,若然斷章取義, 卻會引起可怕的後果。那些基督的代表,甚至基督本人,我們就單憑他們使人怕或使人愛的感覺,而斷定是不是良好牧人嗎?這樣實在太武斷了, 甚至是歪理。我們得先弄清楚是他們的問題,還是自己的問題。天主使人怕抑或是使人愛?惡人罪人怕祂,善人聖人愛祂。在罪惡中渴望歸正向善的絕大多數我們,應該是又怕祂又愛祂。天主那份能推動人向善的力量, 是愛的威嚴。我們若能心領神會,便會發出愛的敬畏。

主耶穌有時教導我們的語氣是重了。難道牧養羊群時禁止使用牧仗? 難道仁愛就只能呵哄包容,不可規勸和改正? 

•李達修神父為香港大嶼山聖母 神樂院隱修士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