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若天】強制
期數
3846
刊登日期
2017.11.03
作者
楊鳴章
主曆
主曆 2017 年 11 月 05 日 常年期第卅一主日
「語言偽術」是甚麼時候開始的?隨手拿起一個命題,就可以各執一詞,找到對方答案中的一個弱點,然後把一切責任都推到別人身上,自己穩立佔領道德高原。一向慈悲的主耶穌, 在今天的福音中,顯示了祂對經師和法利塞人嚴厲的一面: 「他們只說不做,他們把沉重而難以負荷的擔子捆好,放在人的肩上,自己卻不肯用一個指頭動一下。」(瑪廿三3-4)
今日資訊科技一日千里,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愈遠、溝通愈難。大家只顧自說自話,根本不理會別人在說甚麼,更不會從對方的困難或角度看事。自己不願進得救之門,同時也不讓別的想得救的人進去,用詭辯的技倆玩弄規條,「把經匣放寬,衣襚加長」,愚弄著沉默的大眾。
舉一個甚囂塵上的例說,對普羅大眾而言,遣散費和長期服務金是失業的保障,強積金是退休的保障,兩者性質不同,怎能拿來對沖?這是必須取消的。可是對中、小、微型企業而言,也包括許多慈善機構,他們的運作成本必然倍增,扣減稅繳根本無補於事;到最後,削減服務、結束或倒閉,又是誰之過?我們是否真的想追求一個福利社會?與其一步登天,或是只看消極、等待賠償,能不能也給予一點時間,看看如何推動資源的善用與分配,及經濟的再生?
一聽到「強制執行」或「強制取消」,不由得膽顫心驚;國民教育如是,對沖機制如是,說到最後,仍然是我們能否真誠的、包容地交談,認識多一點對方的困難?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