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質疑
主流話語之所以該被質疑,並非好事者戴著有色眼鏡愛在雞蛋裡挑骨頭,而因其與真實世界不符,和史實不符。有道忠言逆耳良藥苦口,歷史上的忠良並非天生反骨,大多數原是主流思潮的忠實信徒,因為太忠直,把眾人唸唸有詞的廢話當真,便容易看到總總弊端,發現信奉的與現實有矛盾,自會深究, 追問主流話語為何言實不符?善良的人通常也不會一開始便假定主流話語的製作者心懷叵測存心行騙,在設法解釋現實和主流話語的差別時,盡量將心比心,希望能在同情的基點上理解一切,最初都懷著善意想彌補缺失。可惜權勢者總是寸土不讓,有意把反對意見妖魔化,好能名正言順地置出頭鳥於死地,令忠耿者一次又一次失望,才逐步走向勢不兩立。歷史上的所有黨爭和衝突都充滿這悲哀,若在上者一早多點面對真相的勇氣和善意,許多僵局便不會發生。積累下來, 我們的世道便易「和諧」得多。
人碰到問題總要尋求解釋。解釋介乎未知與已知之間。若一切都被理解了,解釋便是不需要的。反過來,若甚麼都不能理解,解釋又是不可能的。所謂解釋就是從事先已被理解的事出發向未知的領域前進。但理解歸根到底是思想者個人的理解,兩點之間直線最短,以自家的理解去否定別人的理解便是不二法門。這出於最常見的自我保護心態,爭論雙方都有如好鬥公雞,廣東話謂之「唔衰得」,其實是「唔衰攞嚟衰」:明擺著錯了,卻「死雞撐鍋蓋」,豈不有如掩耳盜鈴?焉能服眾?說來可憐,這雖不智,卻是古今中外政爭的主要模式。結果也不是真解決問題,只不過成王敗寇,強者因天時地利人和,以一種傾向壓倒另一種傾向。但「大聲夾惡」地把問題捂住,對手再不敢吭聲,以為皆大歡喜,殊不知強扭的瓜不甜,問題不解決,在以後只會愈鬧愈大, 終有一天不可收拾。其實,無論處於甚麼位置,真有智慧者何妨多一點同理心,不必黨同伐異。要想到,即使對手怎麼頑固而悖理,人家能有市場,起碼證實了其存在有社會根基。即使對家錯得離譜,若能當時得令,起碼有其民眾土壤及他能言之成理的那一面。聰明人最好別把對手標籤化和妖魔化,不妨沉下心來, 弄明白人家為甚麼不和你有相同想法,於是理解就是把自己的體驗移入他人體驗的表現。比理解自己更好地理解他人,明白不同意向者為何這樣想事,是理解的最高境界。
但能這樣律己度人者世有凡幾?人們考慮的常是得失而不是面對真相。在上者不能「丟架」,認錯怎生坐這把交椅?反對派「認低威」也害怕掉光環失選票。但廣東俗語有云「面是人家畀,架是自己丟」,文過飾非或捩橫折曲只會見笑天下。安徒生《皇帝的新衣》中,戳破真相的是無知小孩,但芸芸眾生視而不見還喝采鼓掌可不是全民皆蠢,若老百姓的心緒潛入識趣和無奈的深淵,長遠看,心死比喝倒采更恐怖。皇帝洋洋自得,是否高興得太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