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愛】走出抑鬱
抑鬱症逐步迫近成為全球最致命的疾病,令患者失去快樂、動力、健康,讓家人憂慮、痛心,尤其是他們年幼的子女,要學會與患病父母相處。有的甚至要肩負起「照顧者」的角色,不知不覺間忘記了「愉快童年」的感覺,的確值得關注。何女士與志仔的故事便說明了一切。
何女士是一名抑鬱症患者,育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十四歲,患有輕度智障,小兒子六歲,亦即是志仔。受情緒病的影響,加上愛子心切,何女士的情緒很容易被兩個兒子的行為牽動,經常於家中出現爭吵的場面,有時甚至會情不自禁地打罵志仔。經了解後,原來何女士認為志仔的智力及能力都較哥哥為佳,於是將全家人的盼望都落在志仔身上,希望他日後能夠成才,將來可以照顧家庭及兄長。因此,何女士不知不覺間對志仔的要求愈來愈高,以致母子關係十分緊張。但是志仔不明所以,經常自責是否因為自己頑皮而令媽媽不開心,亦盡量克制,收起活潑好動、充滿鬼主意的一面,他經常因此悶悶不樂,但又不懂如何表達。
何女士因為情緒病的緣故,被轉介至明愛「樂晴軒」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中心的個案經理了解到志仔的情況,轉介他參加「明愛童心藝伴行計劃」,希望能更全面地支援志仔的家庭。
上述計劃由香港公益金資助, 為期三年,目的是為家中父母是精神病患者的五至十八歲兒童提供多元化藝術活動,從而提升他們的身心靈健康。計劃希望提供一個輕鬆及零標籤的環境,讓服務使用者透過不同的活動,包括繪畫、舞蹈、話劇等,增加自信,並學習與長期病患的父母及朋友建立正面互動關係。
透過這計劃中含有心理劇及表達性藝術等元素的小組及活動,志仔學會正確地向媽媽表達情緒及愛、體諒媽媽的心靈需要,令他變成一個有紀律的孩子,創意力亦有所發揮。同時,何女士亦透過計劃中的親子工作坊,學會尊重、欣賞及配合志仔的特性。經過一段母子共同參與的歷程, 何女士口中「頑皮」的志仔已經變成「有創意、精靈、有禮貌及歡樂」的孩子,母子間亦增添了不少正面交流的時間,當中充滿笑容、讚賞及關愛。
•明愛康復服務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