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愛】明愛公布學童成長調查 幫助親子加強愛與關懷

期數
3848
刊登日期
2017.11.17
主曆
主曆 2017 年 11 月 19 日 常年期第卅三主日

香港明愛家庭服務小學學生輔導服務十月七日舉行記者會,公布調查研究,發現學童感受到父母愛與支持的程度愈高, 他們的自觀學習表現、情緒健康和希望感則愈好。社工呼籲家長學習運用資源去協助子女成長。

「明愛家庭服務小學學生輔導服務」十月七日舉行記者會,公布「明白愛—— 愛與家庭和學童成長的關係」調查研究的結果。愛的概念寬廣,而研究項目所探索的是千家萬戶屋簷下的「父母愛」。 

記者會上,明愛家庭服務教育心理學家任春華指出,研究結果顯示,學童感受到父母的愛與支持愈高,其自觀學習表現、情緒健康及希望感則愈好。

佐敦谷聖若瑟天主教小學林漢堅校長及荃灣天主教小學前學生家長鄭妙玲於會上分享,他們指家長面對不少挑戰,但只要相信愛,「停一停」、「靜心想」和「由衷接納」,總能找到應對的方法。

明愛家庭服務小學學生輔導服務服務督導主任黎丹麗希望調查結果會讓學校及家長加深理解學童,並成為學童的抗體及強心針,預防不幸事件發生。她亦促請政府將小學社工人手常額化,讓學校能有固定人手,去推行支援學生及家長工作。

該服務另一位督導主任霍珮玲則呼籲家長運用內在資源,即透過學習和調節自己能運用的資源,包括安全依附:確保孩子的安全和適切地回應孩子的身心需要; 帶領引導:在孩子來找你幫忙時,停下手上的工作,引導孩子思考解難的方法;有難同當:在孩子面對困難和逆境時,冷靜和堅定地陪伴孩子,一起處理問題;有樂同享:每天和孩子一起,花些時間,做大家都開心的遊戲活動;價值肯定:即時、真誠及適切地肯定孩子的努力和讚美他們的學習與進步;情感回饋:留意、接納、回應與疏導孩子的情緒;欣然接受孩子給你的愛。

外在資源方面,霍珮玲指父母可以留意運用家庭外的資源,包括學校資源: 學校所舉辦的不同類型家長教育與親子活動;社區資源:居住區域內綜合家庭服務中心的家長教育與親子活動;政府資源: 支持教育與社福團隊向政府爭取穩定的輔導工作人手。

明愛教育心理學家:學懂教養改善親子關係

明愛家庭服務教育心理學家任春華說,雖然上述父母愛與支持的行動,與學童表現的「相關關係」,不一定是「因果關係」,但家庭作為孩子出生後和成人前度過大部份時光的地方,其影響力之大, 家長不要小覷。

任春華引述外國一些綜合分析指出, 不少「隨機對照實驗」的研究均顯示家長在接受家長教育和掌握教養之道後,他們和子女的關係有所改善,而其子女在行為、情緒和社交方面也有所進步,這些都指向「父母愛與支持」與學童成長質素的潛在「因果關係」。(公) 

• 取自:明愛家庭服務小學學生輔導服務

 


 調查探討兒童學習狀況: 父母愈支持孩子表現愈好

 明愛小學生輔導服務於二至五月邀請逾千個本港家庭參與上述調查研究,讓學童自評父母的愛與支持度,同時自觀學習表現、情緒健康及希望感。

調查指出,學童自評父母的愛與支持度的測量範疇包括安全依附、帶領引導、有樂同享、有難同當、價值肯定及情感回饋,整體總平均分為17.34 分,高於中間值的12分(0至24分,分數愈高支持度愈高)。

學童自觀學習表現方面,九成一學童自覺學習表現中等或以上;而學童自評的「父母愛與支持度」與「學童自觀學習表現」有顯著正向相關的關係。

在是次調查研究中,九成二學童的情緒健康在正常範圍內(平均分是11.03分),而學童自評的「父母愛與支持度」與他們的「情緒困擾」有著負向相關的關係,即自覺父母較愛和支持自己的學童,傾向有較低的情緒困擾或較佳的情緒健康。

調查指出,八成一學童的希望感在量表的中間分數(15分)或以上(平均分為23.48分)。此外,學童自評的「父母愛與支持度」與他們的「希望感」有顯著正向相關的關係,即自覺父母較愛和支持自己的學童,傾向有較高的希望感。

另一方面,明愛小學學生輔導服務將繼續推展「正向心理」,「家長支援」以及「遊戲治療」的服務,幫助家長透過點點滴滴的「愛」,加強與孩子的連繫。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