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之道

期數
3807
刊登日期
2017.02.03
作者
李達修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2 月 05 日 常年期第五主日

常年期第五主日(甲年讀經) 

讀經一:依五十八 6 ﹣ 10 ∣ 答唱:詠 112 ∣ 讀經二:格前二 1 ﹣ 5 ∣ 福音:瑪五 13 ﹣ 16 


 

在瑪竇福音裡, 「山中聖訓」是一份綜合筆記報告,把耶穌首階段公開生活的教導, 逐點列舉出來。由第五章至第七章,於整整三章之中,耶穌從「誰有真福」談到「祈禱行善的真誠態度」,又從「挑戰門徒超越法律之基本要求」,說到「根基欠紥實的信仰所產生的可悲結局」。

耶穌像在演繹舊約經書的內容, 但卻總是注進嶄新的意思。祂呼應著舊約先知的精神,但又帶來突破性的啟示。好像依撒意亞先知提及過,人若行善扶貧,便為上主所喜悅。「那麼,你的光明要在黑暗中升起,你的幽暗將如中午。」(依五十八10 b ) 耶穌推進一步說明,生命得到光明照亮以後,我們也分享著那光,也成為「世界的光」。(參瑪五14 a ) 

我們經常說尋求天國的道理, 主耶穌所講的也正是天國的道理。所謂道理,就是萬有真源運行的軌跡秩序。聽道理使我們心靈感到富足與安寧,是因為那些道理觸及我們靈魂最深處,撥動我們與生俱來無名的渴望,敲響我們與真善美聖共鳴之鐘。偽與詐讓人良心不安顫抖,就是因為與真理相違之餘,且與真我相衝。

耶穌培育工作  不走「達標主義」

如果說耶穌是位演說家或講道員,祂絕對不是那種詞令犀利,並能叫人聽得哭哭啼啼,內容卻其實很空洞,甚至在傳達著一些謬誤信息的騙子。有些人甚至透過充滿煽情的講話,作出情緒虐待(emotional abuse) 或靈性虐待(spiritual abuse),對聽眾作出心理及精神之操縱。耶穌貫徹自己所提倡的溫良和平作風,踏實地指導一個方向之後,給予我們思想和反省的空間,讓我們作出自由回應的決定。祂對人尊重,對聖神開放;這種宣講精神聖保祿宗徒學得很足: 「我的言論和我的宣講,並不在於智慧動聽的言詞,而是在於聖神和祂德能的表現。」(格前二4) 

比如耶穌說: 「你們是地上的鹽,鹽若失了味,可用甚麼使它再鹹呢?」(瑪五13 a ) 

對啊!我是鹽,那麼我在世上可有甚麼功用呢?我替甚麼東西調味? 是甚麼使我有此能力?我可以怎樣發揮它?真的,萬一我喪失了上天賦予的真味道,怎麼辦?它怎麼會喪失的?如何預防它變淡?又如何才能恢復我的鹹?這一連串的問題,足夠我們好好的做一次內觀(reflection), 窺探真我的本質,存在的價值,生活的使命,修復的方式。這些問題的答案,皆不是一段硬道理能解決乾淨, 又或是一時間衝動激昂的行為表現, 以改變過來的。

培育方針重啟發  生活中找培育靈感

如果說耶穌是位教育工作者, 祂一定不會是那種只懂走在填鴨式教育尾巴後面的庸才,又或是「達標主義」俘擄下之奴隸。耶穌是位培育師,祂的培育哲學是以人為本,以生命栽種生命,並對門徒充滿信任和希望。如果教育只求考試成績,而考試成績又倚重對標準答案的熟讀程度而已,活人便會培養成為機器。如果上課只在乎促使學生在下課時,能夠達到老師所定下的某個所謂可見及可量度的目標而已,充滿著各種不同潛質的學生們,所得到的會像是非人的看待;他們學習的經驗被忽視,他們個別的優點和創造力可能被否定。教育是協助一個人邁向成熟,成為真我; 除了成績之外,經驗、感受、動機、反省等不同潛能的意識及發展,都在成長過程中各佔其重要性。

耶穌的培育方針,著重啟發性。祂很少給資料性的標準答案,況且天國這門藝術不能單憑知識來掌握。很多硬繃繃的知識,我們聽到後很快便拋諸腦後,沒有進入心神,沒有影響生命。再者,翻炒資料是否就已經代表傳遞了知識?更難想像這樣去傳播福音!在福音記載中,我們往往聽到耶穌的教導,都很生活化與平民化。祂總會從我們的日常經驗裡找到靈感,並且深入淺出地帶出簡單而深湛的道理。

好像鹽與光這兩樣東西, 都是生活的一部份,對於它們的存在,我們習以為常,不太特別注意它們。不過一旦耶穌把它們點出來做教材,以它們作為象徵之物,我們便隨著祂所用的比喻,回到自己生活的經驗中, 以體會箇中意義。鹽與光的本質,都不只是為自己而存有而已。它們都在惠及別人;鹽增添味道,光照亮地方。我們每個人生存在世上,都有此「為他人而活」的幅度,因為人與人之間,有著一份與生俱來息息相關之連繫。鹽之用在於調味,光之用在於照明。那麼人之用呢?基督門徒之用呢?

師傅耶穌教導我們,不要浪費天主賜給我們的恩寵,也不要糟蹋自己的功用;不要做個無味的基督徒,亦不要做個陰沉的教友。我們可以首先自我反省一下,所領受的信仰,可有如鹽一樣刺激心神味覺,真正嚐過它平安和喜樂的滋味為何?信仰又可有如光一般照穿靈魂,使我們在信賴和謙卑中更看透人生? 

天國真福的味道與光芒我們已經嚐到見到了,耶穌鼓勵我們不要只顧自己享福,也可以與人分享。我們願意建立這個意向,讓天國的美味在世上更濃郁,讓更多人進入福音的光照下嗎?繼續跟隨基督,向祂學習真道,我們也便會發揮其所用。

• 作者李達修神父是香港大嶼山 聖母神樂院隱修士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