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林雪碧協助聖神修院圖書館 引入中文資料庫保存歷年館藏
聖神修院神哲學院圖書館助理主任林雪碧博士多年來在館內推動舊書復修, 並引入中文神學資料庫,透過電腦化整理宗教書籍,以保存這所已有半世紀歷史的圖書館內所儲存的「教會寶庫」。
在聖神修院圖書館服務逾二十年的信徒林雪碧向本報分享,稱從未想像過自己會由中學教師轉到專科圖書館工作,更以此成為終身事業。她說,一切也有天主的安排。
在台灣的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系畢業後,她返港在一所中學擔任圖書館主任五年。九十年代中期, 她取得羅馬宗座傳信大學宗教學學士學位後,獲聖神修院圖書館主任蔡惠民神父邀請她加入修院圖書館工作。
林雪碧於一九九六年二月入職,當時館內正進行一系列改動, 包括進行電腦化及圖書館擴展工程,她說最初服務時,圖書館只得地下一層,兩年後增至四層──地下存放中文書籍,二樓為外文書, 三樓則存放期刊,四樓為圖書館倉庫。
她表示,在圖書館工作這二十年讓她學會不同技能,亦協助開拓一系列圖書館服務,既負責中文書籍編目及圖書館行政,而學院所有電腦硬件裝嵌,以及學院網絡也由她包辦。她坦然此前對電腦一竅不通,「是蔡神父給我機會,讓我從工作中學習」。
聖神修院圖書館約於二十年前進行電腦化,增設電腦系統以便在編目、整理館藏及搜尋書籍方面作出改善,一九九九年,林雪碧計劃在網站增設中文資料庫系統,把教會歷代教宗及各教廷聖部頒佈的中文譯本文憲上載,至二○○三年正式開放使用。「我修讀神學時,為要找尋相關資料,會經常到學院圖書館借閱神學資料及教會文獻」, 她說資料庫的設立可以方便讀者搜尋,尤其早期的文獻資料。
於一九六七年成立的聖神修院圖書館屬專科圖書館,藏書量由一九六七年共六千冊,增至現約有七萬五千九百冊,當中神學類書籍佔四萬五千冊,哲學類約佔九千, 其餘為社會學、歷史、文學等;每年購入二百多份期刊。
她說館藏中包括不少珍貴的宗教書籍,例如中國小數民族語言傈僳文、拉祜文、苗文等的聖經;亦有於一九四九年前由中國內地出版社出版的神、哲學書籍,包括上海徐家匯的土山灣出版社及河北省一修院的獻縣出版社等。
林雪碧因工作緣故,搜羅到不少在教會內已絕跡的書籍和舊資料,她近日便發現一本於一九四六年未曾出版的著作——《羅馬教皇世系》,該作者是華南總修院中文教授黎正甫,「我不知為何當年此書未出版,現在發掘出來,也希望有更多人認識它,不致被人遺忘」,她特意為此書撰文,介紹內容和作者。有關文章將於中文大學天主教研究中心的出版物刊登。
修復書籍延續生命
位於修院地下的圖書館設有裝訂室,這是林氏早年所建議,提供裝訂及修復舊書籍服務。她指現時逾二百份期刊中,約四成需要每年裝訂,此外修補舊書亦能延長書籍的壽命。
裝訂室設有切紙機、燙金機、中英文字粒、鑽孔機、書籍穿線等工具。她指六十年代或以前出版的書本紙質較脆易裂,或被蟲蛀;而用騎馬釘裝訂的書本又會出現日久生銹、封面損毀、書本脫線等問題而要重新裝訂。至於新式的書本雖沒有蟲蛀問題,卻常出現書脊書皮脫裂的情況; 最近她與同事研究以紙漿補孔修復舊書,務求在修補過程中讓舊書回復舊貌。
每本裝訂的書籍也會印上書名,林雪碧指館內仍沿用執字粒的方式以燙金機印刷,但由於她昔日購買鉛字粒那所位處灣仔的鑄字行已結業,字粒存貨只可使用多兩年,若耗損便再沒有鉛字粒可替換,故未來有需要改變這傳統活版印刷。
這二十年間,林雪碧分別完成圖書館碩士、歷史系碩士及博士學位,其博士論文專研信徒法學家吳經熊的生平及其學術思想。她感謝圖書館團隊的支持,讓她在工作中同時持續學習,亦喜見自己能協助教會去保存舊物。(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