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在行】三個聖人組成的家就是聖家?
請勿誤會,我絕不質疑由若瑟、瑪利亞和耶穌組成的家庭是聖家。福音關注的是耶穌的公開言行,而不是他的家庭生活,所以用聖經章節談論聖家,是不當的。我中學時領洗,這已是四十年前的事了,那是個偏重個人成聖的時代,即使加入善會,目的除服務外,也是為了藉着團體幫助自己修德成聖。
信仰上的困惑常推動我去追尋:知得愈多, 生活的偏差便愈少。聖家不是甚麼大道理,我真的打從領洗開始,就認為由三個聖人組成的家就是聖家——沒有甚麼佐證,總之就是最完美的家,基督徒家庭的典範。多年來的聖家節,神父的講道不外乎強調家庭價值、反省對家庭的責任等,深刻的提點不多。結婚時,我對婚姻、家庭的認識都很淺薄,只簡單地以為:一位好教友自然會是一個好丈夫。
我和太太是經相戀而結婚的,二人也算是成熟的熱心教友;我雖然知道童話式的「從此快快樂樂地生活」不是現實,但也滿有自信能締造一個美滿家庭。豈料婚姻生活原來是一塊試金石, 挑戰自我認識、情緒智商、彼此了解和溝通等。一位合格的教友有一定的個人素質,也許會是個不錯的朋友,但卻不會自動成為合格的丈夫,因為婚姻生活的親密關係,是無時無刻的挑戰和鞭策。我曾以為「愛太太應當如同愛自己」,於是將我視為好的,也加諸太太身上,卻令大家都不好受。我們有幸當年在婚姻困惑的時候,參加了天主教夫婦培訓班,經差不多一年的學習、發現和整合,及其後與同學們多年的相聚同行,現在才慢慢使家成為流奶流蜜的地方。
傳統的神修側重聖經、禮儀和祈禱等,讓個人得與天主契合,修煉的地方主要是聖堂和個人內室。梵二的改革促使教會擴闊視野並重視建立關係:世俗的有用工具,如大眾傳媒、心理學等,只要為人類是有益的,都開放採用。環境對人的全面發展影響很大,所以教會也關注人如何在家庭、社會和世界生活。如此,我們不難理解,為何抗衡同性婚姻,提倡正義和平,以至環保都是信仰的一部份,因為我們需要一個促進修德成聖的地方。
當家庭成為神修的地方時,這神聖的舞台就是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