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道 ‧ 自在】愛護我們的青年
記得在年青的時候, 自己曾夢想日後成為一位老師! 當時年少無知的我,偶然在一個公開場合聽到一位顯赫的港大醫學系教授的一席話,就動搖了自己的意願,她大概是說當老師是成績不夠優秀的同學才選擇的科目,而且當老師的人工作野心不夠,求穩定的佔大多數。當時我對這番說話十分入心,並因而打消了當老師的夢想!隨著歲月成長,個人體會到當日那位醫學教授說話的局限性。追本溯源,青年的發展路向往往受到身處的人際或社會環境所塑造,包括親戚朋友、政府、經濟、宗教、媒體等等。
教宗方濟各在《願祢受讚頌》通諭指出:「目前全球醞釀一種不穩定和不確定的感覺, 進而成為集體性自私自利的温床。當人變得自我中心和自我封閉時,貪念就愈強。人心愈空虛,就愈有購買慾、佔有慾和消費慾。」(204)。青年正身處在一個充滿慾望的社會,社會持續肯定「慾望」對人的重要, 幸福是基於物質發展;「物質擁有」遠勝過精神生活。許寶強博士亦指出現今香港社會把發展視為經濟增長,忽略了發展在「釋放潛能及改善生活」方面,資本主義導致財富集中,建構成充滿慾望的社會!「慾望的社會」向人施壓,促使每一個人都渴望滿足社會的期望,卻無奈地使人失去其真正的希望!(「民族發展通諭50 周年」二○一七年十月十五日公教報報導)媒體不斷強調「財富增值」,股票窩輪、樓宇買賣資訊得到廣泛地報導。青年被誘使不斷作投資, 個人致富建基於「靈活炒賣」! 香港社會流行一片熾熱炒賣之風。另一方面,免費電視頻道則出現大量不同形式兼洗腦式的「借錢廣告」,將「借錢概念」合理化到史無前例!青年被鼓勵借錢作消費及投資炒賣,令人錯覺似乎「借錢」真的可以不假思索,輕而易舉,並且不需要背上任何責任和代價!
年輕的時候, 個人因沉溺於電影世界,家人多番「激勵」我:若要過「有錢人」的生活,便要努力讀書,日後成為醫生或律師。但他們較少提及對人格的要求,例如:成為一位「仁醫」或「為民請命的律師」。近幾年留意到傳媒訪問「公開試」成績優秀的青年, 他們均異口同聲表達希望進入「神級的醫學系」,他們夢想當醫生的原因並不複雜,簡單的可以追溯到個人某次的醫療經驗,青年尤其受自身經驗或家人的影響。我內心感慨,我們的青年可以擁有更多不同的夢想!不同年代的社會皆出現指導我們的生存法則,在今日的香港, 「贏在起跑線」已成為社會上多數人的奮鬥策略,「慾望」彷彿成為推動人邁向幸福的不二法門,社會卻鮮有向青年提及工作真正的意義︰參與天主的創造工程, 實踐天主慈悲的使命,做合乎天主旨意的好管家,與人及大自然建立和好的關係。愛護我們的青年,是否只要強調及滿足年青人「上車買樓」就足夠?當青年於工作、政見、夢想上的追求有異於社會主流的期望、有異於現存「利益團體」的考慮時,就要來個「殺一儆百」,標籤他們為「失敗者」?就讓我們每一個人共同努力,不再持續擁護一個「慾望為主導」的香港社會,創造更多空間讓青年表達他們的想法和訴求,培育一群富有理想、獨立思考及充滿幹勁的青年 !
•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