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十九年前的人大釋法
德國牧師馬丁. 尼莫拉(M a r t i n N i e m o l l e r 1892- 1984),於二次世界大戰以後, 為了讓世人記住納粹屠殺猶太人這一血腥恥辱,在波士頓樹起了一塊紀念碑,碑上銘刻這樣一段話:
起初他們(德國納粹黨)追殺共產主義者,因為我不是共產主義者,我不說話;接著他們追殺猶太人,因為我不是猶太人,我不說話;後來他們追殺工會成員,因為我不是工會成員,我繼續不說話;此後他們追殺天主教徒,因為我不是天主教徒,我還是不說話;最後,他們奔向我來,再也沒有人站起來為我說話了。
這首銘刻在美國波士頓猶太人被屠殺紀念碑上的短詩,幾乎盡人皆知,它之所以被世人在不同的場合引用,是因為這首短詩不僅是個人的懺悔,同時濃縮了整個時代的思考和深刻的歷史教訓,當我們放在香港社會去思考過去和現在,這首詩亦深刻地啟示著我們的將來。
十九年前,即一九九九年一月底,當年終審法院五位法官就港人內地子女居港權一事,作出歷史性的判決,他們一致認為,所有香港永久居民在內地所生的子女,可以按《基本法》24 條申請來港定居,這批子女出生時,父母未成為香港永久居民,加上內地申請制度貪污混亂,所以一直申請無門。終審法院一月二十九日的判決,可說是為這批離散家庭帶來曙光。可惜香港政府當年不但沒有勇氣執行法庭判決,反而散播謠言,指有關判決將會引起人口爆炸,社會福利、房屋、醫療、教育等開支大增,令社會撕裂和分化,從而合理化其後提請人大釋法,將終審法院的判決徹底推翻。這是一九九九年第一次人大釋法的背景,當年除了爭取居權的家庭和子女,學生、法律界和宗教界亦透過遊行、祈禱會、請願等等的社會行動,反對政府以行政手段干擾香港的司法獨立,拆散家庭。
那時候,很多港人,甚至教友都認為, 自己沒有子女在內地,所以不用理會法庭的判決,對人大釋法的粗暴行為採愛理不理的態度。然而第二次的人大釋法就已經涉及全香港人的利益了。
二○○三年七一超過五十萬人上街要求民主和普選後,人大隨即在二○○四年釋法,剝削港人於二○○七和二○○八年普選的權利。
其後亦進行多次釋法,直至最近的釋法是剝削幾位民選議員的權利。他們都是香港人透過選票一人一票選出來,但人大認為他們宣誓不夠莊嚴,就褫奪了民選議員的資格。
在高鐵一地兩檢問題上,因《基本法》沒有相關法律可釋,所以索性一鎚定音,人大說了算。
這情況就如馬丁.尼莫拉牧師所說的一樣,因為我們的沉默,或許被港府挑動了自私的情緒,對於人大的釋法默默接受,今天已經到了覆水難收的地步。
今年一月二十九日,是終審法院判決的十九周年。十九年來,這些被社會和政府邊緣化的家庭,繼續為家庭團聚努力,繼續抗議當年釋法的不公不義,他們每年這晚都會在遮打花園舉行燭光晚會,歡迎大家參與, 細聽他們的故事。
•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www.hkj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