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若天】美好典範

期數
3856
刊登日期
2018.01.12
作者
楊鳴章
主曆
主曆 2018 年 01 月 14 日 常年期第二主日

 

我們的救贖來自主耶穌基督而非來自數碼科技。不管是「臉書」或甚麼in s t agram,都不是我們的「師傅」。許多傳媒所渲染的意識形態,社會上所強調的價值觀,往往在資訊科技的迅速發展、刺激和導引中, 使人更感壓迫、失落和迷惘,甚至最後導引出更多不必要的紛爭。

我們需要的是心靈上的方向感;盼望的是一位能接納和鼓勵我們、為我們的發展指點迷津的導師。資訊科技決不能扮演這角色! 人影響人,不是憑借甚麼技術或演說平台,而是踏實的生活典範。常年期開始的幾篇聖經,實在讀來饒有意義。

第一篇讀經記載:少年撒慕爾雖然度著信仰生活,但是日出日落,他對自己的成長並沒有甚麼方向感。「那時,上主的話少有⋯⋯」為何會少有?是不是有太多噪音混淆著、推波助瀾,使人率性而為,以至於聽而不聞?幸好年長的厄里,儘管有些昏庸,還是盡了一位輔導者最少和應有的責任,為撒慕爾指出了人該有的謙卑、聆聽和回應。

今天若望褔音中的幾句話,更值得我們再三反思。「你們找甚麼?」是的,我們每天追逐的究竟是甚麼?「你住在哪裡?」人若沒有正確的方向目標,不管從這搬遷到哪,心仍然不能安定下來。「你們來看看吧!」他們去了、看了、住下了,體驗了,整個生命也就從此改變了。開啓這樣重大改變的一個主要因素,就是人改變人,是若翰向他的門徒推介了主耶穌。

我們社會要重視的是整合的關係、持續的生活體驗,而非切割的資訊,或以為有了資據就等同掌握了學問,有了網絡連結就等同與人、甚至與生命的本源連上了關係。如何開始青年年?雖然已經有點時不我予的感覺,但是遲了並不等同可以不必做。一個美好的典範、正確的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最為重要,甚至連處理好許多社會上的問題,也該這樣看。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