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被遺忘的孩子

期數
3857
刊登日期
2018.01.19
作者
李穎妍
主曆
主曆 2018 年 01 月 21 日 常年期第三主日

 

一名九歲男孩去年寫信給特首林鄭月娥,指自己來自斯里蘭卡的難民家庭,父母是拿「行街紙」的免遣返聲請人,他雖然在香港出生,但與父母一樣沒有居港權。

男孩稱自己懂得說五國語言,並操一流的廣東話,現時在屯門一間小學就讀五年級。他父母的難民身份令他們無法在港工作。出生至今,他從未穿著過全新的衣服,他其實不在乎衣服新舊,只希望可以繼續學業升上大學,惟他得悉自己家庭的經濟環境,不足以負擔他升讀大學。

他熱愛音樂,得到校內老師免費教授,讓他可在校內樂隊演奏小號。校內樂隊最近獲得機會,可赴日本沖繩參加國際比賽,可是他獲告知因身份問題, 無法出境參賽,他為此感到難過。當他看到特首林鄭月娥就《施政報告》在報章發表的文章,便想到寫信給林太,希望她能幫助自己出境參賽,及改善難民兒童的教育問題。

他在信末寫道:「我不想要食物、衣服,我只想念書並成為香港的一份子。我在這裡出生,這是我唯一的家。」

這名男孩的遭遇是不少在港難民兒童及尋求庇護兒童的寫照。截至二○一七年六月底,尚待入境處審核的免遣返聲請個案當中,有三百八十七人為未成年人士。另外,有四百八十三名未成年人士正等候免遣返聲請上訴,或正等候遣送離開香港。他們大部份在香港出生,持有香港出生證明書,但身分卻寫上「未確認」,並不享有永久性居民的權利,是被人遺忘的一群。

在等候審批期間,教育局安排他們入讀公立小學或中學。學生資助處只會向難民家庭發放書簿、車船及上網津貼, 但雜費如校服、課外活動等開支,都對沒有工作的難民家庭造成沉重經濟負擔。有報導指,部分難民為讓子女有錢讀書,鋌而走險做黑工。

由於本港的幼稚園由私人營辦,校方可自行決定是否取錄學生,一些幼稚園可能因難民兒童只持「行街紙」或不諳廣東話而拒收他們,耽誤他們寶貴的學習機會。

即使這些孩子能完成高中課程,年青難民及尋求庇護人士往往因缺乏經濟支援而未能接受高等教育;他們又不可以尋找工作,只能賦閒在家,自然感到前路茫茫。

教宗方濟各在今年世界和平日文告中強調,社會要保障難民孩童及青年接受各級教育的機會。這樣不但能讓他們培養並認識自己的潛力,也讓他們具備更強的能力,去面對他人的挑戰,養成與人對話的精神,而不是被排斥或受質疑。

雖然香港未有簽署聯合國《難民公約》,不過在港難民子女仍受《兒童權利公約》保護。政府當局應履行公約責任, 加強保障香港的難民兒童及尋求庇護兒童接受教育的權利,同時也應該考慮為這些在港成長和接受教育的青年提供繼續升學和回饋社會的機會。

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供稿www.hkjp.org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