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之歌】醫者父母心
已故好友黃建明是婦產科醫生,是位很有愛心、醫術高明的基督徒。認識他多年,總是謙謙君子,隨傳隨到的大夫。嬰兒出生不受辦公時間約束,好幾次跟他和家人用膳,一是遲到,二是席間要立刻趕回醫院接生; 這就是他的生活寫照。跟我們神父給病人傅油一樣,最怕是天寒地凍的三更半夜⋯⋯
香港醫護人手不足是不爭的事實,尤其是政府公立醫院。近日醫療意外頻生,許多都與工作過勞有關。裁培醫生與訓練神父一樣,起碼都要花上七年時間,這類人力資源十分珍貴。現實點看,醫生畢業,正式執業前的確吃盡苦頭;除了讀書,又要挨更抵夜,天天面對生老病死的情緒衝擊。I Q高又讀書勁固然是入醫學院的先決條件,但EQ優異同樣重要。甚麼是EQ優異?人格成熟,道德感強,視醫生工作是職志(Vocation) 而非賺錢職業。一句說穿,對人要有興趣和愛心,否則的話,病人有禍了!
坦白說,任何剛畢業出道的醫生跟新升的神父一樣,都是充滿懸壺濟世,拯救人靈的熱忱。然而現實無情,神父圈子流行一句笑話:「初晉鐸,你是救世主。十年後,有請先救自己的靈魂。」堅持這份服務心志不冷卻下來談何容易。在香港做醫生簡直是天之驕子,既得人尊敬,又容易賺錢。某次在某大私家醫院的電梯聽到如下的醫生對話。甲問乙說:「你的遊艇幾時到步?」對方回答說:「付運中,大概兩星期後抵港,放心,下水禮一定預你,記緊賞面!」嘩, 很富貴的交流!
以自己的專業知識,時間及體力去幫助別人恢復健康,重拾生趣實在既有意義,又富挑戰性和成功滿足感;獲得豐厚的金錢回報亦無可厚非。假設你生在第三世界,甚或在全民受政府醫療傘保護的英國,做醫生雖有很高的社會地位, 但論經濟生活則有天淵之別了;所以在香港,不論你是政府抑或私家醫生,生活總是無憂。當然有誰不想多賺點錢令自己的家人生活舒適點,是以初出道,在公立醫院挨上一段日子,累積多一點經驗,讓多些病人認識你,然後出來自己開業掛牌,倒是很普遍的香港現象……我們既不是聖德蘭修女,又不是無國界醫生,不像他們有這麼高尚的情操;只要醫者父母心,不金錢掛帥,也不失為一位良醫吧?
然而有兩點值得大家注意和討論。第一是有關向外地招攬人才,香港醫學會就顯得太保守、小器、排外;只顧保障自己既得利益。第二是在人才不斷向外流失,醫管局似乎苦無良策。在人手不足情況下,被迫晉升一些未夠經驗的同工擔當更重要的職務。誰想犯錯苦害病人?可是現實無情,超時工作,休息不足令許多醫生護士頻頻出錯,弄到士氣低落;有請特首林太多做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