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區小組舉辦研討會談關顧跨性別人士之道

期數
3858
刊登日期
2018.01.26
主曆
主曆 2018 年 01 月 28 日 常年期第四主日

(本報訊)教區上月舉辦研討會,邀請不同界別人士從信仰、醫學和教育方面,探討如何關顧跨性別人士。

教區的「回應政府『性別承認諮詢』工作小組」十二月十六日於堅道明愛公眾會堂舉行研討會,邀請堂區和公教學校代表參加。

夏主教:立法未能解決困擾

會上,上述教區小組召集人夏志誠輔理主教指出,教會應關懷性別不安或有性別認同障礙人士,體諒他們承受著苦惱與痛苦;但他表示,不支持當局就性別承認制度立法,「因為不能透過性別承認制度去解決他們的困擾」。

夏主教解釋,「性別」與天賦的「生理性別」不能分割,不能任意選擇和改變;他亦擔心假若立法,會衍生「逆向歧視」問題。

呂志文:變性手術不算治療

講者之一、倫理神學教授呂志文神父從信仰角度探討教會對跨性別人士與兩性的觀點。他引述創世紀探討婚姻的意義,指出男女的婚姻關係,才能滿全婚姻的結合、親密關係以及生育的意義。

「教會的立場及其倫理神學上也會參考其他學科和研究,以了解那些決定,是對有變性傾向的人是最好的。」呂神父說,教會認為醫學治療能改善身體某些問題,但若施變性手術而須切除器官,「這令身體正常的運作有所改變,不算是治療」,故有違倫理。

蔡定國:性別不安衍生困擾

另一講者、精神科醫生蔡定國說:「當人不認同自己的天生性別,反認為自己屬於另一性別,有此類心理狀況的人士,可稱為『跨性別人士』。」他說,醫學界處理的是「性別不安」、強烈要求變性的人——他們認為自己「錯生於另一性別的身體」,故此積極尋求變性方式,包括改變外型、身體與性別方面。

蔡醫生說,坊間對「性別承認」這議題的看法不一,若公眾還未認清事情便去討論立法,他對此有保留。他指關顧跨性別人士時須了解他們所面對的問題,醫學界仍未肯定其成因,但他認為多涉及生理、心理或社會因素。

他指威爾斯親王醫院設「一站式服務」照顧性別不安人士,並進行精神科評估,變性手術等事宜。

楊美熙:及早辨識青少年困難

退休中學校長楊美熙建議教育工作者及早辨識需要關顧的學生,又要與性別不安的學生同行,並按需要轉介。她說,幼童在兩至三歲屬性別身份形成的階段;四至九歲則屬於心理性別身份確認階段;青少年則透過教師及朋輩肯定其性別身份。

楊美熙早前曾會晤跨性別人士,了解他們所面對的困難。她引述跨性別人士說,關顧須包括透過家庭接納、醫療及立法等方面。會面期間,她感受到跨性別人士承受著不同的心理狀況。她亦接觸過醫生,了解目前接受相關醫療服務的情況。

教區將設立小組 關注多元性文化

答問環節上,有參加者關注到,教會應如何讓公眾理解其立場,以及教會對相關人士的關顧工作。

夏主教先鼓勵信徒加深認識倫理神學,以鞏固其信仰;他又指教區計劃於一八年初設立相關小組,以長期關注社會現況。

政府的性別承認制度公眾諮詢期已於十二月三十一日結束。(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