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在「青年年」思考青年住屋問題
政府統計處早幾天公佈《2016 年中期人口統計主題性報告:居於分間樓宇單位人士》報告,結果顯示劏房居民中有超過一半是青年, 適逢香港教區「青年年」之際,青年貧窮問題絕對值得我們關心。
統計處公布最新的全港劏房統計數字,根據二○一六年中期人口統計的結果,全港現時約有九萬二千七百個劏房,平均一個單位分間成三點四個劏房,與去年公布八萬八千八百個微升約百分之四,比二○一五年類似的調查多了近四千個劏房單位,即是全港約有二十萬零九百七十人居於劏房,住戶近九成為華人,亦有約一成屬南亞裔及菲律賓人。
統計公布不同房屋類型的租金中位數,以劏房、閣仔、床位等類型的租金升幅最跨張, 其中位數在五年間上升一倍,二○一六年租金中位數為四千元,比二○一一年增加一倍,同時比二○○六年增加近一點五倍,最新錄得四千元。
居於劏房的住戶人均居住面積中位數僅得五十六點五平方呎,低於一般全港家庭住戶的一百六十一點五呎,亦不及公屋標準的七十五平方呎。
統計報告反映出劏房住戶年輕化和單身化的現象,劏房居民主要為兒童及青中年,兩成八屬於二十五歲以下的人士,而二十五至四十四歲的人士約有八萬人,佔整體近四成; 其餘則為四十五歲以上人士,遠高於同期全港人口的比例。另外,約三成劏房屬於單身人士,二人及三人家庭較多約五成半;只有近一成半為四人家庭。當中有48.1%為男性,51.9% 為女性。
自二○一四年,房委會推出單身人士計分制,令許多中青年難以入住公屋,即使政府近年推出青年宿舍政策,六個項目其實都只得二千八百四十六個宿位,對滿足青年人住屋需求根本是杯水車薪。
香港教區為響應二○一八年世界主教代表會議以青年為主題,宣佈二○一八年為「青年年」。正如有言論指出,「青年是教會內很多不同的人的交匯點,因為青年關乎家庭、教育、關社,無論堂區的培育者、學校的培育者、社會的培育者,都要聚焦在青年身上。過去青年在教會既有組織裡流失,正好反映不同的單位在此問題上的失焦。青年年,讓我們彼此對話, 以青年為中心, 構建教會的未來。… … 今天的家庭,其實是一項挑戰,特別為青年來說,愈來愈多家庭價值的瓦解, 青年的路愈來愈模糊,教會如何帶領家庭,從而帶領青年,走向正路?」
青年所面對的住屋困難和跨代貧窮的處境,延續到家庭關係和對人生未來的期盼問題,期望教會和青年的對話, 讓我們認識和青年同行的使命。
•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www.hkj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