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血女修會舉辦培育日 裝備屬校校董與兒童村董事
(本報訊)寶血會一月十三日為轄下各中學、小學和幼稚園的法團校董會內各界別校董和寶血兒童村的董事舉辦培育課程。
寶血會希望藉此課程讓與會者了解如何透過宗教教育造就生命,以及從多角度反思「性別承認」這議題,好讓各校不單能秉承寶血會的辦學精神——「犧牲」及「修和」,亦能與時並進,在價值觀多變的世代,培育兒童及青少年堅守天主教的信仰價值。
培育課程假寶血會思源學校舉行,參加人數約七十多人。主講嘉賓包括夏志誠輔理主教、慈幼會林仲偉神父及前中學校長楊美熙。
是日培育課程分為兩個主題,分別為「甚麼是教育?生命又是甚麼?教育如何造就生命?」和「如何關顧跨性別人士?」。
首個環節由林仲偉神父主講並舉行感恩彌撒,另一環節則由夏志誠主教主講及楊美熙校長分享。
重溫教育真義
林仲偉神父以他在鮑思高慈幼會多年來與學生相處的經驗,帶出教育最重要是以基督心懷主動了解學生。教育不單是授課,而是要提升人對自己的了解,對生命的敏覺力。林神父又指出宗教教育才是天主教學校的主要精神, 亦是寶血會的首要任務。要有投身宗教教育的使命,皈依是首要的。宗教教育不但能讓人一同走向耶穌,仰望天主,造就立體的人,亦是改變人心最大的力量來源。他指出宗教教育是長期的,不會立竿見影,應以專業、團隊及救人的心回應使命及神恩。
下午由夏志誠主教集中探討現今社會對於跨性別人士的理解,並再三強調要從關心及了解的角度體會有性別不安或性別認同障礙的人士,但不支持設立性別承認制度。夏主教亦引用外國的一些醫學文獻指出性別不安是否先天性並未有充分的立論證據。
此外,以立法的方式強迫大眾承認個人的性別選擇不單會帶來逆向歧視,對社會不同層面亦會帶來深遠的影響。
楊美熙校長則引用部份外國的醫學文獻作分享,指出性別焦躁症的成因有多種,處理方法亦多樣化; 家長及教師不要以責備或嘲笑的方法對待孩子, 家長應多與孩子相處,以引起潛移默化的作用; 教師應以相應的理據與青少年對話,保持良好的溝通。
在是次活動中,各位講者都情理兼備,並且結合個人的經驗,引領參加者思考各主題。(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