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若天】孤獨的社會
期數
3858
刊登日期
2018.01.26
作者
楊鳴章
主曆
主曆 2018 年 01 月 28 日 常年期第四主日
時代的徵兆,一些我們常見到的事,漸漸從我們當中消失了,而另一些新生事物,卻忽然冒起,教人摸不著頭腦,怎會如此?上星期約納先知的徵兆,要點並不在大魚如何把約納送往尼尼微,而在於每一個人都需要悔改。今主日的福音,耶穌行了一件奇蹟,要點同樣不在於甚麼奇蹟?而在於要我們反覆思量、引發懸宕、深入明暸奧秘,才能知道自己要做好甚麼?
傳媒報導,本港乃至全球,愈來愈多人感到孤獨,其中尤以年輕人為甚。孤獨使人有早死的風險、工作能力下降、犯罪機率上升。我們都受着苦,因此都輕易地、一窩蜂的指着誰與誰,而這樣的指責下去,自然沒完沒了。可是,忽然興緻勃勃,部門與部門、政府與機構之間,說要如何共建平臺的溝通和嘗試又去了哪裡?大家不是說了要幫助那些鬱結、沮喪和滿腔怒火的人,看到一線希望嗎?不是願意讓年輕人參與政策制訂、嘗試用自己的語言,溝通交談一下嗎?但我們是涇渭分明的,表面上沒甚麼爭抝,內裡誰也沒有動作。教育的說這是房屋的問題,房屋的說這是民政的問題,大家見見面,文書來往一下,事情又丟淡了。
少時看母親拆毛冷絨線,一亂起來,真的還須有點銳利眼光,看到真正的結打在哪裡?能夠解決起因,後來的結就容易解了。今天我們一看見有鬱結就強行改變,一聽到哭聲叫就掌摑拋擲;社會真有孤獨的病,而且還不輕呢!有人讀了「將臨文告」,同意問題主要不在於為青年們尋路、為他們做些甚麼?更重要的是「換上一雙走路的鞋、離開舒服的沙發」,與他們同行。
這需要範式轉移、心態的改變。從耶路撒冷下來的祭司和肋未人,可曾有停下腳步來?那個一向被疏離的撒瑪黎雅人,卻為一個受傷的人,改變了他的日程。別讓一份失落與累,糾纏著我們不放,要像保祿宗徒說的—— 他不是教人不要婚嫁——我們要更成全,為能專心事主。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