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讓青年奔向未知的將來

期數
3859
刊登日期
2018.02.02
主曆
主曆 2018 年 02 月 04 日 常年期第五主日

 

當普世教會準備今年十月以「青年、信德與聖召分辨」為題的世界主教代表會議,教宗方濟各力邀青年人奔向未知的將來,本港今年首月有四位學生因學業壓力,看不見未來而自殺;另一邊廂,青年教友周庭因政治理想而被取消參選立法會資格。在灰暗且充滿張力的世代,難怪有機構調查發現,七成高中生認為青年人應勇於追求夢想,但不足五成有信心達成夢想。學生認為,學業壓力、缺乏多元發展機會,學校及家人過於側重學業成績,認為讀書才有好的出路,才可賺到更多錢,均阻礙他們追夢。

香港深受全球化的經濟模式所影響,社會則重於金融、地產及服務行業,成功定義,走向金錢為重。資本家為了累積資本,職場內合約工作、彈性工作,欠缺穩定,已成常態。難怪家長、學校十分緊張青年人的學業表現, 因為要規劃人生,只剩下尚算穩固、客觀的公開試可以掌控。教宗本篤十六世早在《在真理中實踐愛德》提出:「工作條件的不穩定性變成常態時,就產生各式心理的不平衡……造成了一種貶低人的環境。」( 25 )在這樣的環境下, 不難理解為何青年人走向自毀,或對未來不抱任何盼望,或極端地只視入「神科」為生命終極目標。惋惜是,當今政府樂於看見教育成為回應市場需求及政治現實的工具,以便鞏固一切既有利益。

要青年人在當下社會如亞巴郎一樣,離開「故鄉」,向著心中的渴望進發,需要信德及勇氣。怎樣扶助他們, 找著信德及勇氣?教宗本篤強調,「我們該有一對新的眼,一顆新的心,對在人身上發生的事要有『超越』物質的視野。」( 76 — 77 )具體而言,青年人需要切身的體驗,體驗社會弱勢社群的狀況,嘗試以行動回應,引發他們身同感受,開始思索︰「我可有不一樣的生活嗎?我可作甚麼?」。而過程中,一位支持及信任的同行者,願意陪伴青年人誇越當中的挫敗,轉化為探索不同可能性的動力,啟發青年人思考人生的意義,生命的價值等哲學性議題;又在適切的時間,提供可參考的智慧,例如聖經的教導,教會的社會訓導,甚至真實的生命見證等,但仍給予足夠的空間, 讓他自行決定如何回應當下的邀請。因為「明白並體驗過愛及寬恕、犧牲自己、接納別人、公義及和平。有了這一切才能把『鐵石的心』變成『血肉的心』……」( 79 ) 

我們的校園、家庭,可開放地, 給予青年人體驗的空間嗎?而我們的教會,可以更主動的提供不同的體驗,成為青年人的同行者,讓青年人在生命中發光發熱,活出豐盛的人生嗎?還是安於我們的青年人活於一種「缺學無思」的狀態,以免培育出更多類似「周庭」的青年人?

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www.hkjp.org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