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文藻外語大學推新書 探討台梵關係與本地化

期數
3859
刊登日期
2018.02.02
主曆
主曆 2018 年 02 月 04 日 常年期第五主日

(天亞社訊)台灣天主教文藻外語大學的研究團隊最近發表具有開創性的跨領域研究成果,旨在提高國際社會對台灣天主教會的認識。

新書提及中台梵三邊關係的問題,指出即使台北政府與梵蒂岡的外交關係未來發生變化,或許是一個讓天主教信仰更融入台灣社會的契機。

由美國出版社P a l g r a v e Macmillan出版的《台灣天主教》共有兩卷,包含十八篇學術論文,於一月中旬面世。該書著眼於一九四九年至今台灣天主教會在本地化脈絡中發展的各個面向,從歷史、哲學、社會科學、語言學、音樂和文學等,對地方教會的不同面貌進行探索。

發起該研究計劃的文藻大學研究教授梁潔芬修女在其中一篇文章寫道,羅馬與北京遲早會建立外交關係,但是「在教廷駐華大使館從台北遷到北京的過程中,如何對台灣造成最小的傷害,為梵蒂岡而言是個大問題」;不幸的是,台灣天主教會在此問題上未有太多參與,因為教徒人數僅佔全台人口的百分之一。

這位資深的中梵關係專家預期,台梵之間的外交關係將由文化、學術和宗教關係所取代,說不定這是一個契機,讓天主教信仰進一步融入台灣社會。她提醒:「大眾媒體使用『斷交』一詞並不恰當,應避免引起人們的恐懼和不安。」

教廷駐華代辦高德隆蒙席(S. Cosic)一月十三日應邀到文藻大學主持新書面世的感恩彌撒期間,沒有就目前的中台梵關係發表評論。不過他建議海內外的天主教徒閱讀該專著,這不僅給讀者帶來「新的視野」,看到台灣教會有許多新的可能,同時也鼓勵教會「走出去」,在困難中不斷成長。

梁潔芬修女對天亞社說, 四年前她在一場國際研討會發表有關台灣橋樑教會的論文時,引起與會學者的興趣。從他們口中,她發現近年學術界以外文撰寫台灣宗教研究的論文雖多,唯獨缺乏天主教方面具有水準的研究,與基督教研究無法相比。

新書探討教會社會互動

這位耶穌寶血會修女自從二○一三年由香港來到文藻大學, 對台灣天主教會以至社會政治問題充滿興趣,發覺有很多問題值得探討,例如為何天主教有許多學校、醫院、社會福利中心長年為台灣社會服務,民眾相當欣賞但甚少願意領洗入教?

台灣天主教徒人數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根據最新的天主教手冊(2014) 統計, 全台七個教區共有二十三萬教徒,比二○○八年的二十九萬人減少兩成。

梁修女解釋:「我們應該對台灣天主教會作有系統的研究,除了將她不同面貌及為台灣社會所作的貢獻呈現人前,也勾勒出其內外問題,使台灣天主教會為外面的世界所知,並為教會的自我反省提供素材。」

她又發現, 有些年輕學者對天主教研究心有餘而力不足,於是她組成了一個十五人的學術團隊,請資深學者輔助和陪伴年輕學者, 定期聚會共同進行研究。文藻前任校長蘇其康教授和聖吳甦樂會麥蕾修(M. E. Mylod),與梁修女一起擔任英文編輯。

新書的主題為: 卷一《台灣天主教: 誕生、成長和發展》(The Catholic Church in Taiwan: Birth, Growth and Development)、卷二《台灣天主教:問題和遠景》(The Catholic Church in Taiwan: Problems and Prospects),分別討論台灣教會的對外關係與內部發展兩個脈絡。中文譯本期望於本年底出版,以饗華語地區的讀者。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