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代人】茶餐廳中談夢想

期數
3861
刊登日期
2018.02.16
作者
偉國
主曆
主曆 2018 年 02 月 18 日 四旬期第一主日

不久之前,在樓下和一位街坊在茶餐廳閒談,她問我有無聽過北歐三國的名字,我話是不是芬蘭、瑞典、挪威?她期望香港可以多效法這三國的福利制度,讓人人可過有意義和有尊嚴的生活。她也分享了最近她在區議員辦公室的義工服務,實現了自己年輕時渴望做的事,就是慷慨地幫助社區內有需要的人,同時爭取政府改革福利和公共服務。這偶遇使我想到,在年輕時人可能有很多夢想,但礙於現實,未必能一一實現。

回想在醫院工作的時候,許多病人在人生最後一程時,講出了內心想做但未夠時間做的願望清單,對我這個青年,確實是一份提醒。

如果我生命已經面臨終結,我會有甚麼遺憾?我會後悔自己的人生白白浪費、終日虛耗嗎?我有勇氣和坦誠的心來面對自己,面對天主的邀請嗎?我有想過即使種種困難中,我被召叫去建設在人間的天國嗎?現在我嘗試每日都反省這些問題,縱然答案未見滿意。

在朋友聚會中,我記得大家時常抱怨工作上的挫折,諸如前途、人工、同事關係等,彷彿人生只剩下一種方向、一個目標。無疑生活迫人,前途事關重要,但若失去了自己,埋沒了心中渴求,青春的時光仍會感動人心嗎?更重要的,是我們只看到自己的跌倒,自己的成敗,沒有看見天主慈悲的目光。

我想,青年不是不願意追求自己的理想,實現諸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偉大使命,但是家庭、教會、社會有沒有誠摯地接納、陪伴和聆聽青年?

如果沒有人用同理心去了解青年、信任和陪伴青年,體會到他們的限制和處境,更多的教理講授和靈修培育也許只會徒勞無功。

我現在的工作使我經歷到公立醫院的擠迫,大量病人住院,人手也確實未必足夠,那麼政府當局的目標會是建設更多醫院嗎?現實上,我可以不理會這種問題,但每日探訪病人時,見到病房內的情況,會想香港真是有做到「以人為本」的公共服務精神嗎?

我想指出的是,基督徒真正理想的重要部份是意識到他人的苦難和社會不公義的關係,而我們都有責任去憧憬一個仁愛和公義的社會。一個經驗豐富的醫生講過,就算醫院資源有限,他也不會容許自己對病人的服務質素有所妥協,包括與病人的良好溝通和保持同理心的態度。我們願意陪伴青年堅持追求理想,在香港現在的困境中懷抱希望,力行仁愛嗎?如果我們積極地聆聽和信任青年的聲音,青年會更有力量在各自的處境中謀求與基督的心意合一,更感受到教會與人類同甘共苦,同懷希望的使命。

  • 作者為「九十後」醫院牧靈工作者,也是現任青委委員。
  • 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青委之友」供稿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