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學院舉辦會議 探討末期病人臨終照顧
(綜合梵蒂岡電台訊)宗座生命科學院二月廿八至三月一日在羅馬舉行有關紓緩治療的會議,旨在推廣關懷末期患者的文化,不讓任何人在孤獨中辭世。教宗方濟各呼籲醫護不要放棄末期病人。
上述會議有來自三十八個國家的四百位專家出席與會。宗座生命科學院主席帕利亞總主教(Vincenzo Paglia)在會議期間向梵蒂岡電台表示:「紓緩治療是在臨終時刻展現基督徒愛德無私的特殊形式,絕不能將之與安樂死混為一談。」
帕利亞總主教指出,雖然聖若望保祿二世教宗和教宗方濟各都曾論及紓緩治療,「但這是首次舉行一場重要會議」;其重要性也在於催促眾人「條理分明地省思紓緩治療的願景, 這種治療很可能是當今陪伴臨終者的最高尚又面面俱到的形式」。
總主教說:「眾所周知,今時不同於往昔,科學、醫學的發現不僅延長壽命,也拉長了臨終時期。因此, 對疼痛的恐懼、對孤獨的擔憂在在要求整個社會擁有新的意識。紓緩療法不只是所謂的疼痛治療,實則更為豐富:在無能為力之際,紓緩治療有助於促進醫護人員和親友伴隨在患者左右,使他在人生的最後一程得到陪伴,擁有關愛圍繞在側,盡量接受醫療。」
此外,帕利亞總主教強調,「紓緩治療與安樂死截然不同,前者提供陪伴,後者卻中止生命,但人們對此不甚了解」。在這層意義上,本次會議有益於啟迪民智,將姑息治療「推廣到全世界,增進其發展和醫學研究,從而促使所有臨終者都能得到陪伴」。
有鑒於貧富和發展的差距導致一些人無法有尊嚴地辭世,帕利亞總主教表示,本次會議優先關注較為貧窮的國家。與此同時,總主教也呼籲各宗教提供給臨終者靈性陪伴,「因為這不僅能消除焦慮和絕望,也能使每個人生命中的臨終時刻真正變得珍貴」。
教宗致函與會者:醫療召叫在於不斷治療
另一方面,教宗方濟各為此致函與會者,闡明醫療最深層的聖召在於「不斷治療」,儘管患者不一定會痊愈。這封信函由聖座國務卿帕羅林樞機署名。
信函首先指出,人在臨終之際會感受到自己的「限度」,有時心生抵拒和焦慮,當今社會因此想方設法避免這種情況。紓緩治療則確保人的「限度」得到接納,成為相遇的機會,而「不再是分離與孤獨之地」。死亡也隨之進入「一個富有象徵意義的前景」,它凸顯的不是生命消逝的結局,而是那「白白領受並親切分享」的生命得到滿全。
關於「疼痛治療」的議題,教宗庇護十二世早已將它與安樂死區分開來,明確認可「施以止痛藥來紓緩難以忍受且完全無法治療的疼痛,即使會在臨終階段導致壽命減短也不例外」。隨著醫藥的進步,壽命減短如今不再是常見的副作用,但人們「同樣質疑新藥物對知覺狀態造成影響, 及其各種鎮定形式」。
信函闡明,「倫理標準沒有改變,但在運用這些方法時,務必總是仔細分辨、小心謹慎」;「持續且深層」的鎮定尤其阻礙病患的人際關係和溝通,而在紓緩治療的陪伴中,人際關係和溝通至關重要,所以應該視之為「極端療法」。
此外,在實施紓緩治療的過程中,科學、規劃和靈性陪伴的層面也都發揮作用。然而,在照顧患者上扮演獨特角色的始終是家庭,家庭的凝聚力舉足輕重,人們可以從中汲取經驗。
這封信函最後勉勵與會者繼續對紓緩治療作出省思,並加以推廣。信友們可以與許多善心人士結交為志同道合的夥伴,一同實踐這項使命; 「來自不同宗教和文化的與會者秉持這個願景出席本次會議、努力鑽研、攜手合作,是一件意義非凡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