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卓羚亞青重拾信仰 參與主教會議前會議
(本報訊)香港青年陳卓羚三月十九至廿四日在羅馬參與世界主教代表會議前會議。她說求學時未能投入信仰生活,二○一四年南韓亞洲青年節的培育,促使她重回堂區。
主教會議前會議讓來自不同地方約三百名公教青年,分享各地處境,會議結論將轉交主教會議。本年十月主教會議題為「青年、信德與聖召分辨」。
陳卓羚出發前二月底接受本報專訪,分享她的信仰歷程。她生於公教家庭,嬰兒時領洗,參加主日學後,在九龍灣的聖若瑟堂成長,卻未有延續團體生活,其一原因是,家人對她的學業成績有一定要求,她或是回家溫習,或是一家人活動。她直言年少時也羡慕其他同齡兒童可以參加善會。
陳卓羚就讀德望學校,參與過輔祭會,但入讀香港大學後(主修心理學),卻因為忙於參與學生活動,熱心大學生活,卻自言是心靈空虛。「有一次跟同學談及自己的教徒身份,同學感到萬分驚訝,覺得我的行為完全不像個基督徒,沒有半點基督徒氣息。」她說這種否定讓她察覺到大學生活令她遠離了天主。
家庭與學校播種籽 缺乏團體生活疏遠教會
她後來再進修社工碩士學位,二○一四年畢業,那年她在偶然機會下認識了一位教內朋友,並應其邀請參與亞青節。她因著參與亞青節而重新投入教會生活當中。
陳卓羚坦言最初只把亞青節視作畢業旅行,但這次旅程讓她認清參加者的責任,返港後她便加入堂區青年組,繼而擔當核心成員至今;後來她又參加青委會「基督徒青年領袖培育計劃」,當中有很多出色的青年領袖,讓她察覺到自己的不足。
亞青節後重歸堂區
教區青年活動以外,她說在信仰上影響她至深的,可算是一起生活多年的代母——家傭——教曉她信仰要踐信於行,而非單憑口講道理。而在她長大後,亦時有機會與媽媽分享信仰。
陳卓羚目前在香港明愛擔任社工,工餘亦勤於參與堂區。她說在信仰上的起跌中一直感受到天主眷顧與帶領。(明)
主教會議提前會議資訊見第2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