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舊夢

期數
3867
刊登日期
2018.03.30
作者
楊志強
主曆
主曆 2018 年 04 月 01 日 耶穌復活主日

「絕望之為虛妄,乃與希望相同」,出自魯迅二十年代初的散文集《野草》,譯自匈牙利詩人裴多斐,國人都熟悉這仁兄的名句「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有說《野草》有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影子,這不奇怪。廿世紀初日本有股尼采熱潮,這瘋子哲人直面人間的黑暗反智,外表冷酷內心悲憫,和魯迅的底藴很合拍。

尼采早年的偶像是瓦格納。瓦和裴多斐、馬克思和巴枯寧等都是同時代的狂飆式人物。裴多斐死於一八四八年革命,瓦格納在那場革命中是明火執仗的街壘人物,失敗後和巴枯寧一起被通輯。馬克思是那場革命最尖銳的評述家,最後被逼去國。裴多斐年紀輕輕便為革命捐軀,一了百了。馬克思和瓦格納下半生便得浪跡天涯,前者終身潦倒於倫敦,後者曉得在失利中鑽營,最後成為德語歌劇大宗師,雖富貴迫人來,卻始終耿耿於懷。復活節裡細細把玩他最後一部歌劇《帕西法爾》,可窺見舊夢如何仍縈繞他心間,卻換了另一種方式顯示。

這歌劇共三幕,在第一幕和第三幕的結尾都是宏偉的聖祭場景,而聖杯及聖體主題貫串全劇音樂始終,當然不是正統的教會音樂,但歷代大作曲家寫過的復活節音樂有不少傑作, 論寬宏氣度和令人深深地沉浸在信、望、愛的氛圍,卻少有作品能和這劇相比。故事是個聖杯傳奇。聖杯是指耶穌在最後晚餐時用過的杯子,據說被釘十字架後,這杯子也盛載過他的血。

傳說中的聖杯有不可思議的力量,是拯救人類的象徵,誰擁有它,誰便能得到上天的眷顧。按中世紀留下來的傳說,聖杯保留在西班牙安特衛普,由一群奉獻終身的聖杯騎士看守。歌劇讓故事發生在西班牙的蒙沙瓦特。守望聖杯的國王被企圖混在聖杯騎士隊伍的奸人傷害,聖地也遭沾污,這時,聖杯發出神喻: 「等待我遴選的人吧!」由是引出一位名不見經傳的流浪者帕西法爾,人人只道他呆頭呆腦,最後他卻因純樸和悲憫被祝福為聖杯之王。

在一八四九年即剛去國的日子,瓦格納曾起草《納匝肋人耶穌》劇本,最後聽從李斯特的奉勸,沒有譜曲。估計當時政局大亂,瓦格納正處於極度麻煩之中,李斯特不主張他以這個敏感題材再惹事生非。

若細讀劇本及瓦格納和耶穌相關的言論, 細嚼《帕西法爾》的情懷,很明顯,《帕西法爾》的宗教傾向既不是新教的,也不是天主教的,而是一種瓦格納自家發明的理解,即以啓蒙理性對《聖經》的批判研究作根基,其中宣揚的宇宙觀,其實和紀元之初曾活躍了幾個世紀的靈知派即諾斯替主義相近。我們知道,在歷史上, 這教派的某些見解曾和天主教會有過牽連,最後被視作異端。而如今有些對這觀念深有研究的書說,近代存在主義的基點,和這種思潮有說不清的關係。叔本華和尼采都對存在主義起過很大的作用,對瓦格納也大有影響。他明知此劇是自家告別這世界的封筆之作,是甚麼令他欲罷不能?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