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大專聯會牧工李卓賢與青年同行 強調靈修與關社
天主教大專聯會牧民工作者李卓賢昔日由商界走入牧民工作,中學時已開始關注社會事務的他,期望與大專基督徒切實地關社,履行教會關懷弱小的關愛使命。
李卓賢中二那年曾加入社運組織「香港中學生聯盟」關心社會及政治事務,期間香港經歷政改,至中四時正值立法會及區議會選舉,他參與助選,大學畢業前後也當過議員助理,「因成長時認識了一群熱心關心社會議題和學術水平高的人士,我們一起關社,他們無形中成為我建立關社意識的啓蒙者」。
生於非公教家庭的李卓賢,中二考入瑪利諾神父教會學校,讓他首次有機會參與彌撒,他感覺很特別,後來有教師見他對信仰感興趣便鼓勵他慕道,他最終於二○一三年讀大學時復活節領洗。
在香港城市大學修讀中文時,他加入國是學會繼續關心社會時事,畢業後在一所外資企業任職市場工作,後來面對業務前景不明朗,剛巧遇上前大專聯會神師譚坤神父,神父鼓勵李卓賢轉職成為天主教大專聯會的牧民工作者。「坤叔喜歡與教友在彌撒後閒談,也不時向我講及社會議題,他的見解精闢獨到,後來我得知他曾是聯會神師,願意默默與青年同行的表樣令我佩服」。
在商界工作兩年後,他遂嘗試新挑戰,二○一六年二月擔任大專聯會牧民工作者,此前已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委員的他,很快便適應環境,「我領洗日子尚淺,正委會讓我明白要兼備關社與靈修,當我以牧工身份與學生同行,同學也提升我的靈修」。
平衡靈修與關社並行
李卓賢覺得培育學生提升社會面向有困難,大部份學生加入天主教同學會集中個人靈修,少談關社,「歷任教宗也說明關心政治是教徒責任,向學生灌輸教會社會訓導,關社不只是政治,是如何關心弱小,以及大專聯會實踐Option For The Poor(與貧窮及受壓迫者站在一起)的目標」。
他認為大專青年需要學習自主去發展個人信仰,作為牧民工作者陪伴青年去關社,包括每年大專聯會關注的六四事件、七一遊行外,近年大專生自發關懷露宿者,到房委會請願爭取住屋權,以及關注在港難民現況等,「學生要學習自立自主的能力,參與社會及關懷弱小」。
去年九月起,他在城大進修法律課程,希望日後可投身法律專業,「我對於法律條文感興趣,也與我一直關注社會發展相關」。他期望能步向專業發展,繼續關注社會事務。
他認為每位大專天主教同學會成員需要先加強靈修,繼而學習成為教會的青年領袖,關心教會與社會事務,以辨別及回應時代徵兆。他說:「因教會是普世教會,教徒有責任關心社會,尤其面對社會不公義或有欠和平的事情時有發生,需要啟蒙青年以靈修信仰及教會給予我們的良心去關社至為重要,才能活出基督徒使命。」(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