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代人】公教青年關社嗎?
今年年初,青委舉辦了一個網上二〇一七年新聞選,名為「青委之友2017新聞輕鬆選」。目標是希望透過活動找出十二至三十九歲的公教青年究竟關心甚麼社會和教會事情。活動分教會篇和社會篇,教會篇的新聞從二〇一七年的公教報本地新聞中選取,而社會篇則從三大電視台的年度新聞大事回顧的題目中選出。活動只以網路和社交平台來宣傳,最後有近百人投了票,結果亦已於二月初於青委的臉書專頁發布了,投票的結果另見表列。
是次只有近百人參與,他們的選擇可以反映甚麼?他們的關注能代表大多數青年的關注嗎?如果只以數字來衡量,的確不算甚麼,可是這次活動的結果亦真的能反映出一些青年的現況。
(一)主流意見的碎片化
從活動的結果可見,除了兩個跟轉換領導人的消息能同時獲超過四成人的關注外,其他獲選的新聞只有一至兩成的青年關注。事實上,在三十五條題目中就有廿條多被人選出,而且還有人選其他事項。這反映出即使是關心社會和教會的青年的觀點多元化,沒有單一或主流議題能引起大多數人的關注。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關心社會和教會的青年大都有獨立思考,不輕易受個人或團體的想法所主導。
(二)意見和圈子的兩極化
活動的最後一題是請參加者估計這次活動有多少人參加。有趣的是近八成人認為參與人數會有二百人以上,更有兩成人認為有一千人以上。而這估算是超過實際的一倍,這反映了甚麼?
如果參加者不是隨機地估算,而是以他的經驗來估計,可以假設參與活動的人都是關心社會和教會的,所以他們會表態,而因為他們的社交平台圈子的篩選設定,容易令興趣相近,關注相近的人更頻密地聯繫起來,以致令參加者以為在教會中關心社會和教會的人比實際上多。
這活動印證了一些社會學對社交平台的規則對青少年的生活圈子的影響。關心社會和教會的人會有更多的途徑和機會接觸他們所關注的事情,但一向不關心的也無從得知相關的資訊和事件。在教會的活躍程度也一樣,臉書朋友中,多信仰上活躍的朋友跟信仰上不活躍的朋友會對事情的觀感產生很不同的影響。
(三)期望福音實踐在地化
雖說沒有單一或少數的事件能同時獲得大多數的參加者的共同關注,但參加者所關注的教會消息,有超過五成二是接近社會正義和人性尊嚴有關的。其中令青年最開心的教會消息是教區墳場可安葬不足月的胎兒。其實這新聞並未影響到很多人,但教區的這個安排恰恰將福音中對人的愛和人性尊嚴的重視對青年和社會清楚表達了,而青年留意的。由此可見,青年有將教會的一言一行放在眼內。關心教會的青年更希望教會更關注社會的發展,會將福音的實踐具體化、在地化。
總括而言,今次這個小型的網上新聞選讓我們看到教會內的青年並非對教會和社會漠不關心的,也不一定不關心福音的實踐。不過,在現有的環境和氛圍中,尤其是在意見愈趨分化的社會環境中,他們未必會主動地表達自己。
今年是教區的青年年,希望教會內的成員願意花多些時間和耐性去聆聽和了解青年。不再年青的我們或許難以「陪青年一齊癲」,但放下固有身段和眼光去聆聽、觀察和了解青年應該難不到愛主愛人的你。
- 筆者為青委的青年牧民幹事
- 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青委之友」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