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香港的可持續發展
早前香港鬧哄哄的議題就是財政預算案應否派錢,初期政府企硬,認為派錢不符合現屆政府的施政理念,但後來實在群情洶湧,結果還是要來一次修正補遺。雖然過去也曾經有派錢的措施,但相對而言,今次市民的要求來得更為劇烈,實有點意料之外,弦外之音,不可不察。如果以一間公司為例,股東強烈要求分派股息,一般可能是公司再無甚麼發展大計又或者大家對公司前途缺乏信心,所以套現為上。現今香港面對挑戰不少,要處理的難題多著,千多億元的盈餘應可大派用場,怎能說沒有發展計劃呢?但市民仍渴望派錢,可能就是對政府能處理問題和推動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投下不信任一票吧!
香港面對的難題千頭萬緒,但重中之重無疑就是居住的問題,二○○八年金融海嘯之後,樓價拾級而上,雖然間中有少許回調,但整體飆升趨勢不變,今天可以說沒有最高只有更高了,租金也伴隨上升,劏房愈來愈細, 近日更有三層碌架床出租的新聞,彷彿回到從籠屋年代,但那時是少數赤貧人士的居所,現在好像是一般基層住屋的新常態了。早前一項消費者調查顯示,港人對置業的信心極低,而且不但是收入少的一群如此,竟然是經濟能力愈好的信心愈小!而政府所採取的措施短期而言都是小修小補或者抽獎式的做法,幫助不大,長遠主要就是增加房屋供應,但是否一如規劃般可以提供足夠的房屋供應則面對不少質疑?事實上目前房屋需求除了實際居住之外,投資╱投機性的需求也扮演重要角色,如果參考香港人熟悉的澳洲和加拿大情況,可以看到投資╱投機性的需求威力有多大,在澳洲雪梨和墨爾本,雖然土地供應相比香港要多得很,但過去幾年,資金流入引發樓價出現倍數上升, 加拿大的情況也是差不多。香港彈丸之地,土地供應極其有限,面對龐大資金流入,又怎能安然無恙呢?
更且香港對資金流入無論在理念和實際措施上都形同虛設,那麼單靠增加土地供應是否真的能解決居住問題實是疑問。要知道居住問題千絲萬縷,直接間接連繫著家庭、社會、經濟、階級和人際關係,長期不獲解決,會造成社會撕裂,階層對立,貧富懸殊加劇,政府威信盪然,香港哪有安寧?還談甚麼和諧團結、可持續發展呢?這都是現實的切身問題,決不是一些富豪高官講幾句風涼話可以輕輕卸掉的,相信政府中人也不會不明白箇中道理,近日政府不斷鼓勵青年北上尋找機遇,更有大灣區的規劃,箇中玄機值得深思。
房屋之外,還有人口老化、教育、醫療和環境保護等等棘手問題,都對未來可持續發展影響深遠,可惜擾攘多年,成績欠奉,難怪市民衹望派錢。有趣的是﹕行文之際,剛好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在網誌介紹國家和特區政府為方便港人在內地生活推出的一系列與工作、生活、住房、教育和交通的措施。似乎特區政府對未來的香港會是怎樣的模樣巳有腹稿!
•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www.hkjp.org